維護生物多樣性 年效益160兆

 |2010.05.24
975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在全球每一個角落,大自然慘遭蹂躪,生物多樣性大幅破壞,已是不容忽視的事實,聯合國今夏將公布一份報告,揭露人類肆無忌憚消費地球的代價,和妥善維護大自然的經濟效益。報告說,從全球經濟體系的觀點來看,停止破壞大自然,甚至比抵抗氣候變遷更迫切。

歷來關於氣候變遷最有名的報告,是英國經濟學家史登二○○七年的《史登氣候變遷經濟學報告》。報告說,當前限制氣候變遷的成本,每年約為全球財富的百分之一到二,長期經濟效益則是此數的二十倍。愈慢著手,成本愈高而效益愈低。

聯合國今夏要發表的報告,暫名《史登自然報告》(Stern for Nature),專家說,根據這份報告,我們如果挽救「自然財和自然界提供的服務」,諸如授粉、醫材、肥沃的土壤、乾淨的空氣和水,其經濟效益更高,是保護棲息地和物種所費成本的十到百倍。而若人類再不珍視自然,環境將會更脆弱,更無力回應巨變,從而危及人類。

二十二日是聯合國「國際生物多樣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報告,生物多樣性喪失,最貧困者和最脆弱的國家是最大受害者;世界上七成的貧困人口生活在農村,其日常生計和收入直接依賴生物多樣性。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狄克森發表公開信,警告「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安全、健康、財富和福祉攸關重大,但這多樣性正在被我們侵蝕。」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CUN)統計,全球物種目前絕種的速度,比沒有人類的情況快一萬倍。由於人類的作為,恐龍時代以來,動物和植物絕種的速度首次快過新物種演化的速度。

報告主撰人、力倡綠色經濟的經濟學家舒赫德夫表示:「人類的思考,和我們對自然的態度必須徹底改變:大自然不是供我們去征服,而是要我們珍愛,在裡面過日子。」人類做生意和消費的方式必須來一場革命。

停止破壞大自然,效益可觀。例如,全球大規模成立並管理保護區,一年成本估計是四百五十億美元(約新台幣一兆四千四百六十億元),但保護區內的豐富生物多樣性,每年將帶來四到五兆美元(約新台幣一百二十八到一百六十兆元)的經濟效益。

不過,目前人類的危機意識有多大?為《史登自然報告》提供諮詢的研究公司說,全球百大企業裡,只有兩家相信破壞生物多樣性將會危及他們的生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