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最近的亞洲葬禮大展(Asian funeral expo)展出馬鈴薯澱粉棺材和生物可分解的骨灰甕,但過程類似火化,不需要柴堆的冷凍乾燥埋葬技術,也冒出頭來,成為綠色的另類選擇,台灣業者有意引進。
瑞典生物學家發明的「冷凍葬」技術,利用液態氮凍結屍體,再將其震動解體成為粉末。預計明年在瑞典及南韓推出。
魏瑪沙克(Susanne Wiigh-Masak)說:「極寒冷的狀況下屍體會裂解,我覺得這不但吸引人也很乾淨。」她領導這項頗具科幻風格的低溫冷凍技術。
結晶的人體顆粒之後濾掉汞等重金屬,置入生物可分解的容器埋葬,來作為墓園內植物或樹木的養分。
土葬的屍體可能需時數十年才能完全分解,但冷凍葬後的霧化粒子六至十八個月即會分解,縮短並完成某些生命循環。
這項埋葬法經歷近十年的試驗與研發,克服道德與律法挑戰。魏瑪沙克表示,首間「冷凍墓園」將於明年四月在瑞典啟用,每年可處理一千五百具屍體。
南韓將緊接其後,在全國建造至少十三座廣大的墓園,大規模舉辦冷凍葬禮。
「這將是南韓未來的解決之道。」魏瑪沙克表示,她的技術獲得南韓政府默默支持,當地基督教會至少一千八百萬名教徒有意願將來以這種方式完成「終身大事」。
魏瑪沙克說,鑑於市中心人口稠密,容納往生者的空間愈來愈小,有六十個國家地區,包括香港、中國與台灣等,表達對此計畫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