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成語】三生有幸

心文 |2010.05.20
1893觀看次
字級

凡是比喻人與人之間特別的緣分,或是偶然相識而能成為知己的朋友,向來多用「三生有幸」來形容;除表示幸會之意,也用來比喻自己的榮幸。

例如:元‧王實甫《西廂記》裡:「小生久聞老和尚清譽……今能一見,是小生三生有幸矣。」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幸蒙垂盼,緣在三生。」甚至禪師語錄亦有:「三生有幸逢師話,月到中天碧水寒。」皆明難遭難遇之幸運。

由於佛教東傳中國後,篤信者眾,因此「三生」在詩文中常被引用,如白居易‧偶題西壁詩:「世說三生如不謬,共疑巢許事前身。」李商隱‧題僧壁詩:「若信貝多真實語,三生自聽一樓鐘。」(貝多‧即貝葉經。)

但細究之,「三生」乃佛教術語,指前生、今生、來生:亦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或稱「三世」,此由輪迴之說而來。見《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九:「彼如來為明為光,亦無疑滯:知三世事,靡不貫博。」另,《生經》卷二:「爾時其人,聞佛所語,心中忽然了世無常,三世如幻,即受佛戒,稽首而退。」

而若以華嚴宗之教義,則是「三生成佛」之略稱。即謂眾生因見聞、解行、證入,在三生之中就能圓成佛道。

佛教中最常見的說法,即唐圓澤和尚與好友李源的約定:一日二人興遊,見河邊孕婦,圓澤歎曰將投胎,遂與李源相約十二年後杭州天竺寺見;二人再見面時圓澤已再世為牧童,並吟誦出「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一首膾炙人口之詩!

時至今日,「三生有幸」之意轉為自謙之辭或表示個人榮幸之至;與投胎轉世,相去甚遠了!

著名史學家吳相湘先生更對「三生有幸」提出新解:「三生」,即生態、生活、生產,「幸」,是指幸運、幸福;並提出方便理解和計算的公式:生態=生活×生產。是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基本原則,成為更高境界的「三生」概念,或許這將是真正的「三生有幸」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