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隱藏在平順中;
變化,顯現於流動裡。
可以看到、預見的都不是災難,看不到也想不到的才是危機。

尋,「流變圖」連作之一 高27.5公分,寬35公分 彩墨 2001年
二○一○年四月底,國道三號基隆七堵路段,因隱性順向坡作用,瞬間走山,導致車困人亡的災情。不久,國道二號又發生工人施工,橫遭掩埋的不幸。至此,由走山事件引起各界,針對國道全面檢測及國賠標準諸多議題的廣泛討論。
翻開台灣近十年歷史,從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二○○一年的桃芝颱風,二○○九年的八八水災,到此次國道走山,災難在在考驗救災應變的能力,同時也更激烈地提出人與自然間,更為深刻的相互尊重課題。
國道災情之所以引發普遍關注,是因為第一次我們感受到「災難」的無常本質。國道是流量大的運輸管道,是人人都可能行經的路線,它不在部落,也不在山區,它是南北交通命脈所繫,此其一。而災難發生前,並無任何天候、地理的異常現象,此其二。換言之,「無常」是隨機的,是每個人都可能會遇到的;沒有人能夠自外於大自然的流動變化裡,自然,也沒有人能夠倖免於災難的突襲。
災難之所以為災難,是因為它隱藏在表面的安全平順裡。帶著僥倖的心,視一切為理所當然,就是災難的啟端。只有在天地的流變中,謹慎而恭敬地去看待身邊的萬事萬物,隨時調整並涵養實力,才能在無常現起時,不驚不懼,如實面對,並全力以赴。
不同的災難,雖各有因,但其怵目驚心之狀,則無不同。在二○○一年「流變圖」系列連作裡,彷彿見證了災難現形的共相。
二○○一年八月,桃芝颱風肆虐,巨石吞噬南投信義鄉的部落、村鎮、道路與橋梁。隻身南下時,在信義鄉筆石橋附近,看見災民頂著炙陽,在亂石堆中,尋找失蹤的親友;淚水夾雜汗水,潸潸而流,焦急、不安、恐懼與傷悲,溢於言表。畫面中只見巨石堆砌、樹幹橫斷,中間或站或蹲二十四人,正在尋索自己的親友。
隔著時空重讀此畫,畫中依然充塞當時現場超現實的魔幻氛圍與哀悼心緒。
「流變圖」描繪的雖是往事,但表達卻是災變的普遍現象:山石崩落,親友悲哭,在災難的面前,人類一次又一次看到自己的脆弱與渺小;也一次又一次見證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召喚,相互扶持的可貴。
山中土石所以有流變正如同人身有病變。如能站在自然的角度思維,自能感同山河之痛即自身之痛,對山岳、溪谷,乃至於一草一木、一花一鳥,生出敬重珍惜之心。
在天災頻仍、人禍猶多的今天,災難已是舉世共相。如何在表面平順裡,洞見危機;在悲劇的啟示中,照見光明,才是「流變」真正的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