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老年人常因退化或跌倒等因素,需要動手術置換膝關節或髖關節,術後可能因血管壁受傷,活動受限,導致有靜脈栓塞風險,嚴重者還會形成致命率高的肺栓塞,目前有最新的口服抗凝血藥可作預防,較現行的針劑方便,不過健保尚未給付。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醫師黃炫迪表示,骨科手術患者若沒有預防性使用抗凝血藥,超過四成在術後兩周可能產生靜脈血栓,通常會從下肢的遠端靜脈開始產生,使得靜脈血管淤滯受損,然而血流是全身性循環,血栓可能從下肢靜脈回流到心臟,由於心臟進入肺部的血管變得較細,血栓可能堵住肺動脈,這種肺栓塞甚至會讓患者猝死。
目前臨床上有兩種抗凝血藥,亞東醫院心臟及血管外科主任邱冠明分析,舊有的口服抗凝血藥是一種維他命K拮抗劑,雖然有口服的便利性,但缺點是必須每日監測調整劑量、有出血風險、容易與含有維他命K的食物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另一種則是皮下注射的低分子肝素,雖然安全性較高,但不便於患者出院後繼續使用。
最新的口服抗凝血藥是直接抑制第十凝血因子,來斷絕血栓發生的可能,邱冠明指出,改善了舊有劑型可能出血、需監測、有交互作用的缺點,目前僅核准使用在下肢重大骨科術後預防血栓,但未來在更多試驗結果出爐後,應能更廣泛運用在其他心血管疾病的血栓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