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指考入學登記分發設最低登記標準,造成不少大學缺額過多,今年政策調整,由去年的後百分之五,調降為後百分之三。
筆者認為,這是本末倒置的作法,十分不以為然。因為少子化趨勢明顯,大學缺額逐年增多,是「用膝蓋想」就可知,如果不趁機會讓辦學績效不佳的大學,盡快走入歷史,反而透過降低分發標準,來保障這些大學,無疑是在拖垮台灣的大學品質,及大學生的競爭力。
廣設大學的作法,已被公認是錯誤的教育政策,如今有了這麼一個「不可抗拒」的解套契機,招聯會卻玩自欺欺人的遊戲,以為降低門檻,增加率取名額,問題就解決了,真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大學原本就該是精英教育,如今卻幾乎把它搞得一文不值,讓一些原本不該(或不想)讀大學的人,都不得不上大學,不僅扭曲了他們的發展空間,更扼殺了大學的存在價值。
此外,政府希望能吸引陸生來台就讀大學,而據調查也有三成的陸生想來,但如果在開放陸生來台前,就先把大學品質弄糟、招牌搞砸,那還憑什麼吸引人家呢?
李悅(南縣學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