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立體電影,顧名思義,戴上眼鏡就可看到很立體影像呈現。其實台灣在三十三年前,有位張美君導演,曾經請國外團隊拍3D電影,但因拍攝費用成本很高、技術困難,3D電影沒有發展起來。現在全世界3D的實拍電影技術同步進行,充滿競爭力。
吉羊數位電影公司負責人曲全力表示,一般人稱動畫也是3D立體,是錯誤說法,應重新賦予它新名字叫3D左右眼,就像聽音樂有左右聲道一樣,否則會混淆3D立體的專業性。整個3D的開發研究,曲全力已投入第四年,碰過無數釘子,終於開發出屬於台灣的數位3D影像技術,二○一○
年更與侯孝賢導演合作為上海世博會台灣館拍攝《台北的一天》短片,以三六○度立體環繞劇院,呈現台北的感性之美。
一般拍電影是用一台攝影機,3D電影拍攝需兩個影像,因此需要兩台攝影機一起拍攝,會有許多的問題,包括距離、角度、變焦、光圈等等,使得被拍攝的物體,若只用眼睛看會很不舒服;這幾年研究已釐清所有問題,過去的技術是不戴3D眼鏡看影片立即模糊,現在技術進步到也可以祼視看3D影片,這就是科技進步,工具也進步。
以前拍攝機器很大,兩台的距離遠,拍出來影像位差大,影響眼睛觀賞景物,現在機器很小,距離差距不大,兩眼看的幾乎一樣。曲全力表示,因為人的雙眼有視差,戴上3D眼鏡看,景物就成立體,每個人立體感受不同,所以機器距離不能太大,否則小朋友看了會不舒服。3D到電影院放映,為讓老少都可適應,瞳孔距離平均值約六點三公分,大家看都會有立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