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3D電影

郭士榛 |2010.05.16
1494觀看次
字級

3D立體電影,顧名思義,戴上眼鏡就可看到很立體影像呈現。其實台灣在三十三年前,有位張美君導演,曾經請國外團隊拍3D電影,但因拍攝費用成本很高、技術困難,3D電影沒有發展起來。現在全世界3D的實拍電影技術同步進行,充滿競爭力。

吉羊數位電影公司負責人曲全力表示,一般人稱動畫也是3D立體,是錯誤說法,應重新賦予它新名字叫3D左右眼,就像聽音樂有左右聲道一樣,否則會混淆3D立體的專業性。整個3D的開發研究,曲全力已投入第四年,碰過無數釘子,終於開發出屬於台灣的數位3D影像技術,二○一○

年更與侯孝賢導演合作為上海世博會台灣館拍攝《台北的一天》短片,以三六○度立體環繞劇院,呈現台北的感性之美。

一般拍電影是用一台攝影機,3D電影拍攝需兩個影像,因此需要兩台攝影機一起拍攝,會有許多的問題,包括距離、角度、變焦、光圈等等,使得被拍攝的物體,若只用眼睛看會很不舒服;這幾年研究已釐清所有問題,過去的技術是不戴3D眼鏡看影片立即模糊,現在技術進步到也可以祼視看3D影片,這就是科技進步,工具也進步。

以前拍攝機器很大,兩台的距離遠,拍出來影像位差大,影響眼睛觀賞景物,現在機器很小,距離差距不大,兩眼看的幾乎一樣。曲全力表示,因為人的雙眼有視差,戴上3D眼鏡看,景物就成立體,每個人立體感受不同,所以機器距離不能太大,否則小朋友看了會不舒服。3D到電影院放映,為讓老少都可適應,瞳孔距離平均值約六點三公分,大家看都會有立體效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