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堂是寺院的修行核心,傳承著禪宗法脈,僧人藉此處專心靜慮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因此,禪堂又稱「選佛場」,唐代龐蘊居士云:「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唐時,有位丹霞天然禪師,未出家前,原本要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途中,巧遇一位禪師同行,他問丹霞:「要到哪裡去?」
丹霞回答:「趕考去。」
禪師忽然說:「選官不如選佛。」
一語驚醒丹霞,他問:「選佛該到哪去呢?」
禪師說:「江西馬祖道一禪師那裡。」
從此丹霞踏上選佛之路,也成為一代禪師。
選佛是生死大事,凡夫的仕途怎能相比。過去,禪宗叢林在夏季辛勤培福後,等到冬日會舉行剋期取證的禪修,七天為一期,可長達七期四十九天,稱為禪七或打七。「七」指第七末那識,沾染了無始劫來的貪、瞋、痴惡習,「打七」就是藉精進禪修打掉第七識,以明心見性。
為解決生死大事,古時臨濟宗採棒喝法,愈逼弟子,成就也愈大,所謂「香板頭上出祖師」。禪堂裡巡香師手拿香板,上刻「警策」二字,狀似寶劍,當僧人禪坐昏沉時,會給與重擊打醒。
香板的起源,也是個「逼」字。清雍正皇帝仰慕已圓寂的玉琳國師,四處尋找其後代門人。當時,高旻寺有位癩頭和尚自稱為國師徒孫。怎知皇帝見他其貌不揚、道不出眾,於是闢置靜室,門外掛一寶劍,要他七日內開悟,否則將以寶劍取頭。
癩頭僧逼急了,到第七日晚上,果然大悟。他大喊:「快拿寶劍來,我要去斬萬歲的頭。」
皇帝不但他沒動怒,反而心喜他已開悟,於是請留在宮中接受供養。
香板從此成為選佛場裡,幫僧人成佛作主的重要助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