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上海世博前一晚,我和幾個台北來的朋友一道,我們先上網查詢,發現世博園區占地五、二八平方公里,號稱二百三十八個國家及國際組織鋪設了九十萬平方呎的展館,面積將近三百多個中正紀念館。對這次號稱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展會,世博當局認為要好好全看完,最好花七天時間,再趕也要三天巡行,如果只有一天參觀,上海人認為,只能算是「沾醬油」式遊覽;倘若真的進園入館都陷入人山人海中,耗時排隊,絕對「不看可惜,看了遺憾」。
因此網路上各方好漢的「世博攻略計畫書」比比皆是,選哪個時程、哪條車線、哪扇出入口進入,都大有學問,務必安排得宜方可盡興。我們五月三日入園前,就在十六個入口中挑出兩個方案,即選浦東六號門主入口進場,直攻A片區最熱門館,選重點看;或聽從當局呼籲,坐四號線地鐵半淞園路口出站,從浦西E片區館附近的三號門進園。最後選了三號門以避開人群,先從知性的「城市最佳實踐區」開始欣賞,節省時間多多益善。沒想到下午兩點抵三號門,門口空空蕩蕩,二十九度烈陽下只有三兩人蹤,E區有台客絕對不願錯過的台北館,倫敦零碳館、馬德里竹屋。企業館除了我們的震旦館,遠大館八層樓號稱一天內蓋好,六倍節材、五倍節能、百分之一建築垃圾,頗值一探,從此處再搭園內免費公車,五分鐘內直達浦東ABC片區重點館,確是不錯的捷徑。
浦東諸館匆匆走馬看花,三點半我們已在巴基斯坦館前入列,全程九小時,我們共看了二十二個館,而且愈夜愈精彩;下午陽光炙烈時尚徜徉在卡塔爾、吐庫曼斯坦、撒曼、摩洛哥、土耳其等中亞、西亞、北非國家,傍晚已順利看過白俄羅斯、愛沙尼亞,羅馬尼亞、立陶宛 等東歐國。晚間浦東氣溫頓降颳起大風,遊人更少,我們更在設計傑出如玉壺狀的芬蘭館得以細細欣賞。
芬蘭館潔白而輕盈,展館四周水波粼粼,冰壺建築造型,完全採用可回收材料的專有技術建築材料,除鋼、木、石、玻璃和織物外,還用將近兩萬五千塊單獨的大理石白色UPMProFi木塑複合材料片,由廢棄紙張和塑膠製成,可重複使用、輕易化解,符合各項環保標準。屋頂上太陽能電池板,酷暑時能製冷供電。空氣從房屋下面的水平面採集後進行供應,運用自然通風來降低冷氣需求,牆壁和頂部的開口促進了自然通風,而設施的合理方位、輕質表面的使用以及窗戶結構則減少日照強度,建築材料都經嚴格篩選,均能確保溫室氣體排放降至最低。何況還有房頂植物可均衡熱負荷,雨水從屋頂收集,導入庭院中的一個水槽再利用,人類若皆採用類似設計,或可緩解全球暖化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