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鶯歌訊】「胭脂紅」是台北縣鶯歌早期陶瓷碗盤慣用釉色,淺淺透明的粉紅色調,層次豐富的點綴在土坯上,隨著施釉者信手揮灑的草葉圖案,使得早期鶯歌瓷器碗盤,較之現今大量生產的貼花瓷碗,有著更多人文及婉約氣質。
台北縣鶯歌陶瓷物館長游冉琪表示,就因嬌嫩的粉紅色調,宛如少女般的朱唇胭脂,因此鶯歌傳統陶匠就稱這些陶瓷碗盤「胭脂紅」。
游冉琪說,這種碗盤上的「梅仔花」的特色就是燒成之後,花瓣部分會凸出有立體感,且顏色帶有漸層,依序是紅、粉紅到淡粉紅,有著粉嫩色彩,是一般色料沒辦法模仿的,如同少女一般。
鶯歌以前每戶都有使用梅仔花做成的陶瓷器皿,還有就是陶博館,每當舉辦有關梅仔花彩繪活動時,遊客都說有見過梅仔花,光從這點就可知梅仔花對當時陶瓷產業有著既深且遠影響。
游冉琪指出,一九五○年代「胭脂紅」陶瓷器皿在全台大放異彩,帶動各地窯場爭相仿效生產,為當時經濟創造不可抹滅功勞。
但隨工商社會變遷及陶瓷工藝技術推陳出新,「胭脂紅」那份樸拙美,在可快速、大量生產的陶瓷技術現實壓力下,遂逐漸淡出市場,甚至被人們淡忘,如今年輕一代甚至未知「胭脂紅」為何物?而相關彩繪技術及人才逐漸失傳與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