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長廊】 方外之士

心務 |2010.05.12
803觀看次
字級

僧人、道士總給人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因此有「方外之士」、「方外之人」之稱。

「方外」一詞,意涵甚多。一般泛指區域、範圍之外,或指中國之外、邊遠地區。《史記‧三王世家》:「遠方殊俗,重譯而朝,澤及方外。」在《魏書‧程駿傳》中則曰:「今天下雖謐,方外猶虞。」

「方外」做為世外的用法,最早見《莊子‧大宗師》:「彼遊方之外者也。」指的就是言行超脫於世俗禮法之外。《世說新語》中載:阮步兵喪母,裴令公往弔之。阮方醉,散髮坐床,箕踞不哭。裴至,下席於地,哭弔唁畢便去。或問裴:「凡弔,主人哭,客乃為禮。阮既不哭,君何為哭?」裴曰:「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禮制。我輩俗中人,故以儀軌自居。」

《北史‧王晞傳》亦載:(王晞)性閑澹寡欲,雖王事鞅掌,而雅操不移。在并州,雖戎馬填閭,未嘗以世務為累。良辰美景,嘯詠遨遊,登臨山水,以談宴為事,人士謂之「方外司馬」。

「方外」進一步藉指仙境或僧道的生活環境,則見《楚辭‧遠游》:「覽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方外之士成為僧道代稱的最早用法,出自《宋史‧隱逸傳》:陳搏於後唐長興中,舉進士不第,不求祿仕,以山水為樂珥珥太平興國中來朝,太宗待之甚厚。九年復來朝,上益加禮重,謂宰相宋琪等曰:「搏獨善其身,不幹勢利,所謂方外之士也。」

相傳唐朝詩人顧況,也有一段得道成仙的故事。《尚書故實》:顧況志尚疏逸,近於方外,有時宰曾招致,將以好官命之。況以詩答曰:「四海如今已太平,相公何用喚狂生。此身還似籠中鶴,東望滄洲叫一聲。」後吳中皆言況得道解化去。

民間以「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比喻修行人超凡脫俗,不受世俗的染汙和拘束。用五行代稱五蘊,其實三界、五蘊均為佛門用語,五蘊指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乃佛教對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活動現象的說明。真正的佛教修行,並非脫離人間,因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應該如《維摩詰經》所說:「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正所謂「何用別尋方外去?人間亦自有丹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