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福聯盟母親節前公布「2010台灣地區幼兒媽媽育兒現況調查報告」,發現有六成的母親生過一胎後,因為育兒壓力太大,不敢再生。
有鑑於生育率不斷下滑,台北市政府祭出優渥的補貼政策,除了每生一胎給兩萬元,還有就學減免與兒童津貼。
雖然說,政府祭出一堆補助獎勵措施,希望提振生育率,然而隨著國人晚婚、不婚、不孕比例逐年增加,就算適婚人口(甚至非正式婚姻)都願意生育,但「產量」也遠追不上人口淨平衡所須二點三人。
少子化在台灣非常嚴重,國人因為經濟因素,從一九七六年的四十二萬新生兒,下滑至去年的十九萬一千,人口減少最直接的衝擊是消費市場萎縮,勞動力供給不足,國家經貿產值下滑,嚴重影響經濟。
顯而易見的是,童書、育嬰產品市場已大幅萎縮,國小流浪教師滿街跑,將來還會陸續衝擊國高中大學乃至就業和消費市場,台灣只剩下不到二十年可以挽救頹勢。
由於少子化最大因素是經濟問題,所以,短期策略除中央及地方政府除了獎勵生育外,還必須獎勵結婚、禁止墮胎、補助不孕治療、設計完善的育嬰托兒制度等,長期而言,少子化已是趨勢,必須制定人口減少時代的經貿策略,多管齊下才可能防堵少子化對國家發展的衝擊。
其次,過去是大家族,兄弟姊妹多,大家都住在一起,長大後生小孩也一起養,甚至讓大的帶小的,家族主義勝過個人主義,養兒育女的分母較大,某一個兄弟姊妹若生了養不起,別人可分著養;今天幾乎是小家庭,生了孩子得自己養自己帶或給父母帶,再沒有像過去由手足建立的社會安全網,政府必須代替傳統家族的責任,建立讓人民得以安心生育的社會安全網。

此外,提振生育率不能有太多的意識形態阻擋(例如不願採用更開放的移民政策),及太過執著發放育兒津貼措施,甚至還繼續搞人口增長時代的經貿策略,例如過去十年來開放高等教育,就是以人口增長的經濟規模,來制定國家發展政策,恐怕無法對症下藥,還會拖垮政府財政,製造社會問題。
如果政府除了生育補助獎勵措施,沒有更積極更開放的作為來因應,說得極端點,就算政府願意幫人民免費養孩子到十八歲,縱然能提高生育率,但也很難達到人口淨平衡,那只是撒錢當凱子,還會被嫌到臭頭。
國任(台北市/社會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