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肉」,過去被認為是富足生活的代表食物,但是隨著社會發展,愈來愈多人飲食不再以飽足為目的,而是以自然、健康、環保、人道為取向,素食也成為現代飲食潮流。
為倡導素食、有機、綠色生活文化,《人間福報》今年以「環保、生機、抗暖化」為主題,七日至十日將在台北世貿一館舉辦「二○一○年第六屆台北國際素食暨有機產品博覽會」,宣傳吃素減碳的飲食觀念,共同搶救地球、減緩暖化盡一份心力。
但許多人對素食充滿好奇與疑問,想嘗試吃素卻不知如何入門,本周的《轉念看世間》專題,特別邀請佛光山都監院院長慧傳法師,以及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蕭家振秘書長,帶領讀者認識素食,分享「呷菜」的飲食之道。
素食對健康有什麼好處?不吃肉還有其他優點嗎?
慧傳法師:肉類主成分為脂肪與蛋白質,攝取過量脂肪是導致肥胖主因之一,素食中的五穀和豆類等富植物性蛋白質,隨著年齡增加,植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量也要增加,以避免因食用過多動物性蛋白質所伴隨的動物性脂肪,引起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機。
據研究,養活一個肉食者所需的土地生產力,能養活二十個素食者,可見吃素能維護生態環境,是環保救地球的途徑之一。此外,吃素有助於打坐,能長養慈悲心,吃素者多清心寡欲,性情也較溫和,對於耐力亦十分有幫助。
蕭家振秘書長:素食英文單字Vegetarian,來自拉丁字Vegetare,意指「使生機蓬勃」、「使人有朝氣」,而羅馬字裡所用的homo vegeuts,指的是活潑且健康的人,可見素食自古不分中外,是象徵健康與活力的主流飲食。素食在生理上具有防病,心理上擁有祛病,靈性上則具有消災解業的功能。
如果不是很習慣吃素,有什麼循序漸進的方法,可以成為素食者呢?
慧傳法師:飲食習慣需要培養,正如同素食無法瞬時改變,因此可以循序漸進,像是透過眼不見、耳不聞,以及不是特地為我而殺生的「三淨肉」,或是「肉邊菜」等方式,減少吃葷食來增長慈悲心。
早年,我在佛寺看到有在家居士點戒疤時,可能因宗教虔誠心不足而直喊痛,當時心想:「人們火燙身體已不堪其痛,更況是動物被宰殺呢?」因不忍斷眾生性命的慈悲心生起,由此可見,吃素也是要講求機緣與轉念的。
蕭家振秘書長:一開始素食可透過吃早齋,或是初一、十五,以及響應「周一無肉日」等方式,讓自己慢慢習慣吃素,讓慈悲與善心逐漸在內心增長。
「生命誠可貴,健康價更高;若為身心故,葷腥皆可拋。」吃素與否全在一念心,我以前也曾是肉食者,但一旦下定決心素食後,就此不沾葷食。我認為素食要趁早,及早開發佛性與慈心,以素口、素心廣結善緣。
吃素會不會營養不均衡
?可以分享您的飲食之道嗎?
慧傳法師:素食一向是我國佛教的傳統,且看歷代許多高僧大德,他們在佛門中數十年來一貫吃素,雖已至七、八十歲高齡,但仍是鶴髮童顏、身手矯健;且根據科學家研究,人類的生理結構較接近素食動物。
我飲食向來秉持不挑食、不偏食原則,更重要的是吃飯定時定量,且生活作息正常。
吃什麼食物不是重點,永遠懷抱一顆清淨、感恩的心,自能擁有良好的飲食習慣。
蕭家振秘書長:素食的營養成分不亞於葷食,甚至更為優質,唯素食者要兼顧營養均衡,建立知識性吃素的正確觀念,除青菜之外,也要多補充豆類、堅果類食物及水果,最好選擇加工少,以天然的食物為佳。
俗云:「肉字本是兩個人,迷人不知大口吞;吃牠半斤還八兩,算來還是人吃人。」萬物皆有靈性,人類要學習尊重動物的生命,莫因滿足一己口腹之欲,而讓許多動物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