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句諺語,「唯有長夜暗泣過的人,方足語人生。」其實,在台中縣、宜蘭縣交界的思源埡口出生的唐思瑛,生父原在梨山種植高麗菜,因好友唐芳能膝下無子,加上家計沉重,因此在唐思瑛出生後八個月,即送給養父領養。
由於養父家教嚴苛,唐思瑛從小被打到大,內心十分痛苦,也曾在心裡埋怨過生父,甚至心生叛逆,一心逃離,差一點誤入歧途。
國中時,養父看唐思瑛喜歡練拳,開始教他練拳健身,並將一身「廣東拳」(俗稱猴拳)基本功,傳授予唐思瑛,但暗地裡,養父私下留了幾招,唯恐唐思瑛學成後用來與人打架。
血氣方剛的高職時期,唐思瑛十分崇拜紅遍海內外的李小龍,為了練就一身功夫,唐思瑛向同學父親孟雄飛(抗日時期大刀隊隊長)拜師,並學習「十二路彈腿」功。或許因為具備學武的天分,不但所學皆有所成,還擔任蘇澳海事學校太極拳社社長,更代表學校參加全國性的射擊比賽。
除此之外,成長期靠繪畫忘卻痛苦的唐思瑛,高中時期常代表學校參加外語演講、書法、國畫比賽……,都名列前三名,逐漸的,唐思瑛開始有了自信心,從各種才藝中尋找到快樂泉源,也逐漸走出家暴的陰影。
長大後,唐思瑛終於了解,養父一生因際遇不順,才會天天酗酒,基於感恩回報,原本想一圓畫家夢的唐恩瑛,決定報考軍校,減輕養父母的負擔。從軍期間,唐思瑛不改其志,空餘時間除了勤練拳腳功夫外,書法和繪畫也成為他的心靈寄託。
退伍後,唐思瑛一時無法適應社會環境,從臨時工到擺地攤賣女鞋,甚至拉保險、保全、賣房子,他都做過,也和朋友開過清潔公司、結婚後才開畫廊,一生歷練可說相當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