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古建築群以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著稱於世。一九九四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表示,武當山古建築群達到建築與自然高度的和諧,具有天才創造力與建築傑作,且建築類型多樣,用材廣泛,擁有高藝術與技術成就,且武當建築具有重大歷史意義與道教思想信仰。
武當山古建築中的宮闕廟宇體現元、明、清三代民間與宗教的建築學與藝術成就,坐落在溝壑縱橫、風景如詩似畫的湖北省武當山麓,在明代時期逐漸形成規模,其中道教建築可追溯到西元七世紀,這些建築代表近千年的中華藝術和建築的最高水平。
武當山古建築的屋頂形式各異,其代表等級也不同,由高而低分別是「重簷廟殿式」、「重簷歇山式」、「單簷廟殿式」、「單簷歇山式」、「懸山式」、「硬山式」,像是武當山金殿是重簷廟殿式,紫霄大殿為重簷歇山式,南岩天乙真慶宮、紫霄宮龍虎殿等都是歇山式,磨針井祖師殿為硬山式。
在觀賞武當山古建築群時,建築屋頂上的飛簷翹角常引起遊客的注意,翹角高高往上既有靈動飛升的態勢,又有高大壯觀之感,充分顯示道觀建築的權威。
在飛簷翹角上一般分布有一些小動物,稱作「仙人走獸」,又名「吉祥獸」,最多共有十一個,依仙人、龍、鳳、獅、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猴子順序排列,而這些吉祥獸多具有趨吉避凶的作用。
在武當山的古建築群中,每座建築的「仙人走獸」置放數量不完全相同,建築的等級愈高,其數量也愈多,因此具有標誌建築物等級的功能。由此可見,武當山古建築中的特定裝飾,不但不是虛設,而是擁有宗教、政治服務的功能,亦兼具藝術、實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