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傳說中,有一個非人非鬼的角色,他便是「驅邪降妖」的神話人物││鍾馗。
鍾馗為世人所知是起源於《逸史》:唐明皇李隆基病時,夢見一身著藍袍、頭戴烏紗帽、腳蹬大靴子的大鬼,逮住了一個形態怪奇的小惡鬼,先挖出其眼睛,然後再吞食其身軀。明皇驚駭,問之,那青面獠牙的大鬼自稱叫「鍾馗」,在高祖武德年間應試武舉未中,遂觸階而亡,死後立誓為皇上掃除天下妖孽。
明皇驚醒,病癒,身體日強,道召「內教博士」吳道子,按其夢意作鍾馗像,以作紀念,廣傳神州。經李隆基這麼一渲染,鍾馗便成了消穢去災、驅邪降妖的人格神在民間廣泛流傳。
然而,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確信上述說法為訛傳,他對鍾馗進行過大量查證,結果無以為考。故得出鍾馗並非人名,而是植物名的別開生面的結論。
這位醫學家在《本草綱目》中記道:「鍾馗,菌名也。《考工記》注云:『終葵』,錐名也。菌似錐形,錐以菌形,故得同稱。好事者因作鍾馗傳,言是未及第進士能啖鬼,遂成故事,不知其訛矣。」
李時珍認為,鍾馗本是一種錐形菌類植物,卻被人利用諧音,編出手執終葵狀錐打鬼的神鍾馗來,並虛構其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