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慶打擊樂團的三個團,一年演出總量有一百二十或三十場演出。朱團行銷一向訴求品牌印象,就以年度演出做例子,五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日和國光劇團合作,在國家劇院演出「木蘭」,和京劇結合,目的是吸引一些看打擊樂的觀眾接觸到京劇,同時也讓喜歡京劇的觀眾了解到打擊樂。
朱宗慶常說:「我們不是不中不西,而是又中又西,將傳統和現代融合成自己的風格,由自己文化中銜生出一種藝術表演形式,那就是文化創意的一部分,不斷發展新意,接受市場檢驗,不可以孤芳自賞。」劉叔康指出,朱團對每次演出都嘔心瀝血做,做跨界合作為打擊樂找出新的可能性,新的觀眾方向,所有東西都不能一成不變,音樂、藝術、文化都是如此,所以不可能原步踏步。
這幾年經濟不景氣,及少子化的衝擊,對擊樂教學系統受影響,劉叔康表示,突破困境方式,思考課程設計型態再多元些,例如針對企業團體有一特殊專案,以客製化的態度和方式針對特定客群設計適合的課程。因為學生變少,收入會少,為擴大營業收入才會有客製化產品出現。
朱宗慶打擊樂團建構教學系統,都是找專業擊樂工作者編寫教材,設計教學體制,及組織規模,所以朱宗慶常說:朱宗慶教學系統是體制外的正規音樂教育,循序漸進,由三歲一直到專修班結業,之後可以進到傑優青少年樂團,一直玩打擊樂到十八歲,十八歲後學生面臨選擇,準備以打擊樂為終生志業,就要進入正規音樂教學體系學習。
教學系統和樂團做緊密結合,未來計畫向有華人的海外地區發展,所以兩年前開始走向中國大陸,澳洲發展,海外目前三家在北京、上海和澳洲,五月在北京、七月在澳洲雪梨將各再成立一家教學中心。
教學系統全台有二十九家,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發展居多,台北、台中、高雄、台南、新竹,未來營運方式要改變,可以再深入基層,目前正計畫中,常想如何讓台灣城鄉差距愈來愈少,讓弱勢小朋友可以接觸好的東西,這才是朱宗慶愛做、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