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情、活潑 打擊樂 ──朱宗慶教學系統是發展文創典範

郭士榛  |2010.04.25
687觀看次
字級


朱宗慶打擊樂團共三團,不論是名震國內外的擊樂一團,或是受國內年輕人喜歡的二團,及專做校園巡演的耀動打擊樂團,他們站出來表演的品牌形象,就是熱情、活潑又多元,總給人不斷突破的新意。而這些演奏高手,都是由朱宗慶教學系統培養出來的精英。

擊樂推廣 符合文創概念

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劉叔康指出,擊樂的推廣教育和打擊樂演出,是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朱宗慶終生不變的志業,就因為朱宗慶的決心和毅力,不但發展出「朱宗慶打擊樂團」,同時有「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及「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整個經營結構,正好符合目前文創產業概念。

二十多年前,台灣並沒有多少人了解什麼是打擊樂,朱宗慶當年學成歸國後,前二、三年除了舞台演出外,也花很多時間在各地學校做擊樂講座推廣,讓很多小朋友了解打擊樂,也覺得打擊樂有趣好玩。

在推廣擊樂過程中,朱宗慶又想如何讓擊樂教學可以再系統化,劉叔康表示,十九年前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成立,在那個時間點推出擊樂教學,由於孩子數量比現在超出一倍,很快成長發展起來。劉叔康說:「二十年之內不需擔心台灣打擊樂會有斷層情況,因為基礎扎根得太好,十九年前到現在,教學系統培養超過八萬人。當初並非希望培養小朋友都成為打擊樂家,而是要讓他們知道什麼是音樂,透過打擊樂去了解音樂,喜歡音樂,使音樂成為自己一輩子好朋友,這也是朱宗慶老師最終理想和願望。」

自食其力 協助基金會

朱宗慶打擊樂團創立於一九八六年,發展五、六年後,也就是一九九二年,創辦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劉叔康說:「若由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角度看,因為打擊樂推廣帶動民眾對打擊樂產生興趣,教學系統影響很多小朋友喜歡擊樂,很多家庭喜歡打擊樂,好的成果就又回饋到樂團,回饋到台灣打擊樂的成長,這就是文創發展的一種良性循環。」

一九八九年成立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專司樂團行政事務。究竟「朱宗慶打擊樂團」、「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及「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間是如何互補互利,使得朱團發展可以成為台灣文創的典範?劉叔康表示,樂團和基金會是屬非營利事業體系,教學系統則是成立公司性質,既然是公司就是歸屬經濟部商業司管理,視為營利事業單位,可是教學系統名義上是營利單位,但做的是非營利事業的志業,因此系統收入所得的盈餘,就捐回給基金會、樂團;因為表演團體都很辛苦,做一檔賠一檔,若說靠政府補助或企業贊助,都不是長期可依賴。為求自食其力,自己有一營利事業單位,其盈餘捐贈給樂團或基金會,可以協助樂團或基金會做想做的事。

劉叔康表示,發展文創,這套運作模式,應用得很好,公司有很好營收,回頭又支持文化發展,被認為是很好的機制,也是文創典範。

做文創少不了「創意」,把藝術和文化經由創意的包裝形成產業化的經營。劉叔康說:「年輕人創業維艱,若無法取得資金,就會空有理想無法實現,政府一定要有好的輔助機制,鼓勵青年創業,尤其是發展文創,提供非常低利貨款,或是公部門直接的贊助,或是稅上面的減免,多給予新進入市場的人,生存機會和空間。」劉叔康也強調,表演團體本身也要成才,要努力,只要政府和民間搭配的好,人人都會有機會。

文創發展 市場做大

理想文創當然是政府帶領產業發展,劉叔康指出,仿照二十年前台灣發展高科技產業,發展晶圓半導體產業,政府投入多大的資金,甚至有一中央部會或單位掌握此資源做推動。劉叔康指出,之前一些產業都有商業運作的模式,進入這樣的產業發展過程,容易抽絲剝繭,做比較系統化或邏輯性的發展,但文化沒有絕對定義的標準,範圍很寬廣,也造成很多模糊空間。劉叔康認為,文創有某種抽象性存在,是不是能將文創產業定義非常清楚非常好,使政策能貫策發展產業,才最重要。

文創發展最重要是市場要做大,有人思考觀光是不是可以結合文創,劉叔康很樂觀表示,若單以表演藝術來看,能和觀光結合很好,可有一定的市場消費,使從事表演的人或團體,也可以有長期表演的空間,就是讓國內市場變大,讓觀光客不只是遊山玩水,也可以欣賞台灣的文化藝術表演,因為台灣的文化藝術表演在華人地區也是首屈一指,既是優勢就要掌握。

劉叔康表示,不只是表演團體,同樣的,其他藝術或文創產品也可以先打造品牌,用商業機制操作在國內找通路,銷售出品牌後還可以發展到國外,就擴大了文創的規格,這樣產業才能真正發展起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