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建設 再生能源皆不足

高堂堯 |2010.04.25
567觀看次
字級

【記者高堂堯專題報導】電動車輛對於環保的意義不言可喻,但想要深化發展並推廣,除了技術研發、企業投資和政府政策協助等層面,仍不脫「能源」的根本問題,目前台灣的電動車正面臨了基礎建設不足,以及再生能源發展進度落後的雙重問題。

電動機車電池可拆卸,充電方式與手機等三C產品無異,相當方便,但電動車卻需要如停車場等室外空間的充電站和充電座配合,目前國內相關公設趨近於零;經濟部因此規畫,未來由台電公司慢慢建構完善的智慧型電網,以支援各式充電站的電力供給控管,並評估尖峰、離峰時段供電調配和未來用電需求攀升的應變能力,促進使用環境便利性。

此外,使用電動車終究是為了減碳,電動車網路也需要充沛的電力供應才能運作順暢;然而,以台電目前的發電模式和結構而言,火力和核能發電仍占了絕大部分,太陽光電、風力、水力等乾淨的再生能源至去年為止,僅占全部發電量不到百分之一。

即使未來人人都騎電動機車、也開電動車,但所需的電力來源卻還是電廠燃燒煤炭或天然氣,亦即發電單位還是一頭頭的「排碳大怪獸」,那麼使用電動車就成了「為環保而環保」的做法,大失初始的正面意義;即使是號稱零排碳的核電,也有核安和破壞自然生態等諸多疑慮,何況鈾礦也有用盡的一天。

為求經濟發展,行政院日前仍指示台電研擬核四廠明年提前商業運轉的可能性,諸多火力發電廠也未見淘汰之勢;然而,政府在大力推動電動車發展的同時,基本的能源結構調整和促進再生電力的問題,不能不多加考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