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堂堯專題報導】請想像一種嶄新的交通和生活景象:早上或傍晚的尖峰時刻,大馬路上依舊車潮洶湧,但是機車、計程車和大巴士等各式車輛卻不再發出惱人噪音,以往車尾排出的陣陣黑煙和熱氣,也突然消失在眼前;發出刺鼻氣味的加油站數量,明顯比以往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車廂內的電池和充電器具。
在安靜、乾淨許多的馬路上,機車騎士們不必在大熱天戴上厚厚的口罩,剛放學、下班的學生和粉領族也不再「灰頭土臉」,身體健康更不再飽受空氣汙染物的威脅;甚至,行道樹也能一起呼吸新鮮空氣,而非濃得化不開的二氧化碳。
這是哪個香格里拉還是烏托邦?不是,這是用電能動力車輛為未來人類世界所勾勒的美好畫面;隨著全球暖化危機和環保聲浪持續高漲,電動車的相關話題也愈見火紅,也被視為全面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契機之一。
電動車後市 持續看好
「根據最嚴謹估算,全球的石油在二○三○年,至多二○七○年就會耗盡。」中華汽車行銷經理李中庸指出,不必等到石油完全用光,只要供不應求時,就會發生很多問題,甚至出現搶油的脫序狀況。此外,節能減碳抗暖化的訴求,也使包括電動車在內的替代方案不斷被提出討論,並逐漸進入實驗和實用的階段。
目前全球電動車尚不及五十萬台,但據國外預測報告指出,在二○一五年,全球電動車數目可上看四百萬輛,並將持續成長;就國內而言,去年也陸續有機車廠商開始推出電動機車,雖受主客觀因素影響,四輪電動車仍掛零,但環境需求和市場潮流已然成形,行政院日前也宣示,未來六年將砸下近百億重金,全力扶持智慧電動車的發展。
正因此,李中庸表示,中華汽車長期以來,便往電動車研製的大方向前進,並在二○○八年開始著手發展電動機車;有鑒於時間點已經成熟,中華汽車下個月將正式推出電動機車,成為全國第一家由四輪汽油動力車跨足電動機車市場的業者。
技術精進 性能更優越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來,電動車都是未來全球車市的「政治正確」,但電池技術一直是不易克服的難題:台灣車輛研發聯盟 (ARTC)專員羅民芳指出,過去包括蓄電能力、體積大小,甚至基本的使用安全性,都是造成電動車無法商品化量產的障礙。
所幸目前愈見新穎的電池技術,已漸能支持電動車的普及化條件。羅民芳說,鋰鐵電池的出現,取代了原來安全風險、汙染性和體積重量都較高的鉛酸電池,電池外貌本體的設計,也能與車身規格做更密切的結合。
此外,電動車不但不會排碳,與石化燃料動力車相較,其電力馬達無論在能源轉換功率和耗損率方面,都更為優越。搭配智慧化控制偵測技術,電動車輛無論跑速、續航力和人為操控等性能,原則上皆已不輸汽、柴油車,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羅民芳表示,鋰鐵電池雖然性能優越,但相對地成本也較高,「假設一輛電動車要價百萬,電池就要五十萬。」雖然短時間內,電動車的價格無法迅速下降,但羅民芳指出,電動車幾乎沒有養車的問題:別說電價比油價便宜,汽、柴油車定期所需的機油、潤滑油等保養油料,以及燃料稅等花費,電動車完全不需要,可見購買電動車仍可說是相當划算。
ICT產業 國產車發展優勢
行政院上周通過經濟部所提報的「智慧電動車產業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閣揆吳敦義表示,我國擁有極具競爭力的資通訊(ICT)產業,非常適合發展智慧電動車,也促請經濟部和相關部會全力推動:預計於二○一六年扶植居於全球前十大的旗艦廠商,並達成內銷四萬五千輛、外銷一萬五千輛目標,製造業產值可望達一千兩百億元、服務業產值三百一十二億元,以及培養二萬四千以上就業人口。
李中庸也認為,國內長期所掌握的ICT(資通訊)技術和人才優勢,會是國產車翻身的關鍵因素,企業界也願意配合政府全力投入。「過去我們汽柴油車起步晚,自然拚不過外國;但現在進入電動車時代,大家站在同個起跑點上,台灣成功的機會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