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新竹訊】走進新竹縣湖口老街的天主堂,教堂裡斑駁的《英客字典》,記錄外籍神父融入客庄的用心。五十多年前,義大利神父滿思謙,隻身來到湖口客庄,並編撰《英客字典》,讓客家孩子重新認識自己的母語。
曾在中國、菲律賓傳教的滿思謙神父,一九五五年輾轉來台,落腳老湖口,在這個純樸小鎮展開長達十多年的傳教生涯。滿思謙神父當時初到客庄,不僅以客語融入客家,且為讓更多外籍人士學會客家話,他與在地士紳及國小校長合力撰寫《英客字典》,而這本厚達六百二十頁、一萬三千二百七十一字的典藏,就是當年滿思謙神父留下的心血。
另外,滿思謙神父也花費畢生積蓄,於一九六五年買下原是火車站的天主堂現址,不僅傳教,也附設仁愛幼稚園。自此,老湖口天主堂成為教友心靈寄託的場所、美援時期居民領取物資的中心,也是孩童兒時記憶最深刻的地方。
談起滿思謙神父,擔任老湖口天主堂文化館館長的汪文麟神父頗感讚嘆,「一個外國人能對客家話的研究如此深入,可見他已把客庄當成自己的家了!」但他說,這本巨著早已被人淡忘許久,後來是社區居民在整理天主堂文物時,才赫然發現。
社區居民於二○○一年推動老街新生,在湖鏡村村長羅美搖及時任縣府主任的范國銓奔走下,社區無償取得天主堂的租用權。當年滿思謙神父用客語傳教的聖堂,頓時搖身一變,成為地方文化館。莊嚴的聖堂裡高掛著客家花布,《英客字典》靜靜地躺在陳列館櫃裡,異國文化與客家的交融在這裡默默展現。
他說,湖口老街街頭是奉祀三官大帝、媽祖與觀音等神明的三元宮,走到街尾,則是掛著聖母聖像的天主堂。每年耶誕節,地方居民都會穿著耶誕服裝舞動三元宮的龍,遊庄祈福,其實,不論何種信仰,對居民來說,對已是客庄生活。
翻著《英客字典》,羅美搖感慨,當年政府規定不能講方言,很多客家子弟會說中文,甚至是一口流利的英文,但忘卻自己的母語。他希望,透過這本外國人編撰的《英客字典》,讓客家的孩子重新認識自己的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