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當罹患無法治癒的疾病,或病程進展至死亡,為不可避免時,「緩和醫療」被視為最佳中繼站,可以減輕患者的身體不適、撫慰家屬徬徨的心情,署立雙和醫院昨天揭牌緩和醫療中心,讓中和居民能就近取得安寧資源。
雙和醫院副院長賴允亮,是台灣發展緩和醫療的推手,他指出,緩和醫療有三類服務,就像一個循環般、可視情況來調整。當病況控制不佳,可以到「緩和病房」接受以疼痛控制為主的治療;若病況穩定,可以申請「緩和居家療護」,護理師一周提供兩次到府護理,也隨時接受電話諮詢;若在其他科別有開刀等治療的需求,也可接受「緩和醫療共同照護」。
「緩和醫療不是等死!」上個月愛子斌斌因惡性腦腫瘤往生的邱媽媽表示,緩和醫療團隊讓她如同遇到知己般,不只讓她的沉重情緒找到出口,而且不需要忍受舟車勞碌之苦去醫院就診,在護理師協助下就能做好居家護理,並讓半癱的兒子泡澡、睡得香甜,使她在陪伴兒子的最後一段路上,多了份安心。
斌斌往生前陷入昏迷,邱媽媽指出,送到急診室的時候,醫師一度要插管急救,不過她想起緩和醫療團隊的建議,於是沒有貿然行動,最後決定讓兒子走得安詳,兒子就如同睡著一樣、沒有掙扎也沒有痛苦。
賴允亮表示,緩和醫療不等於什麼都不做,反而更注重減輕病患與家屬因病痛所承受之苦,以往只提供癌末患者以及漸凍人,去年九月起,健保局新增給付重度失智、其他大腦變質、慢性肝病、心臟衰竭等八種末期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