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佛像 開發內心菩提

郭書宏 |2010.04.19
1039觀看次
字級

【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藝術是人們追求真善美的結晶,亦呈現人類的高度文明,而本無特意建立美學的佛教,基於教理與信徒需求所發展出的佛教藝術,不但為人們開啟視覺藝術之窗,更帶領眾生進入萬德莊嚴的華藏世界。

本周的《轉念看世間》專題,特別邀請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董玉祥教授,及鹿野苑藝文學會會長吳文成,帶領讀者認識佛教藝術的本質與起緣,深入宗教美學之門。

佛教藝術的本質為何?它是呈現佛教的形式之一

?還是藝術表現?

董玉祥教授:早期佛教藝術多以菩提樹、佛塔、佛腳印表現,稱為「無像時代」;約西元一世紀開始出現佛像,且隨佛教傳入中亞、中國,甚至日、韓等地,為適應各國弘法需要,佛教藝術亦朝向多元民族化而演變。

佛教本無特意建立美學,佛教藝術創作初衷是協助信徒憶念佛陀,進而遵行教法、弘法利生。佛教藝術的本質是為宣揚佛教、淨化人心,藝術則是其表現手法,佛教藝術若流於崇拜或形式化,則將失去其原本創作的本意。

吳文成會長:佛教藝術是將深奧的佛法哲理,轉化成具象藝術的表現,目的是啟發眾生的自性,讓人們見佛學佛,見賢思齊,滅除心中貪、瞋、痴,因此,佛教藝術不但可讓信眾在修行中提升美學涵養,也可在藝術欣賞中領會佛法義理。

佛教藝術博大精深,有二千五百多年悠久歷史,融合印度、希臘、中國等各民族文化,面向包括建築、雕塑、繪畫、音樂、舞蹈、文學、書法等,是人類卓越智慧、藝術與願心的展現,深具實體造型藝術之美,卻又不脫離宗教義理和經典儀軌。

如何將佛教藝術與生活結合?

董玉祥教授:佛教藝術蘊含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是值得現代人追古溯今,深入探究的人類文明瑰寶。

佛教藝術與佛法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且看佛菩薩像展現的威儀氣質,盡是我們需學習的禮儀之美;瞻仰佛像時,聞、思、修佛陀教法,增長戒、定、慧;佛教藝術多呈現發人深省的佛陀本生故事,若能從教育著手,編入中、小學生教材,相信必能培養慈悲、智慧與勇氣兼具的未來主人翁。

吳文成會長:終生學習有二大必修課程,一是探索生命真諦、提升智慧與慈悲的「宗教」學分,另一則是可美化生活、淨化心靈的「人文藝術」課程,而佛教藝術則兼具宗教修行與美學內涵,是至真、至善、至美的藝術代表。

佛教藝術可豐富我們的人文知識,在欣賞過程也能愉悅身心、增長福德智慧,因此要常親近佛教藝術,建議民眾多參與相關的展覽及演講活動,也期待透過社區與學校的推廣,以人文與美學觀賞的角度,讓宗教藝術的內涵深植在日常生活中。

您對佛教藝術那一領域最為熟悉及感興趣?是否可與讀者分享該領域的特色?

董玉祥教授:數十年來我曾參與中國新疆、甘肅、陜西等地石窟發掘與研究,且曾實地進出勘察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慶陽北石窟寺,及河西走廊的佛教石窟,亦發表相關研究成果。

通常佛教石窟群包含作為僧人修行之處的「僧院窟」,以及提供僧眾與信眾禮拜的「支提窟」。佛教石窟是融合建築、壁畫、雕塑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反映歷代在地文化、歷史、藝術的智慧寶庫,因此可說是具象的佛教發展史。

吳文成會長:佛像藝術是我熟悉且致力推廣的。佛像象徵佛陀的莊嚴法相,皆以佛的形相為主體,各尊佛的容貌、形體、姿儀大同小異,具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理想特徵。

阿彌陀佛、藥師佛、彌勒佛、毘盧遮那佛是常見的佛像,神情多寧靜祥和,莊嚴相好;欣賞佛像藝術是件賞心悅目的雅事,也是一種信仰,能在修行中增進美學,在美學中增進信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