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竹炭和奈米都由政府委託民間進行認證檢測,但多半限於民生用品,市面上有業者大吹大擂,誇大兩項產品功用,號稱對健康有所助益,對重視養生的民眾來說確實有極大的號召力,但是無論是竹炭或奈米認證標章,都僅限於器具或一般民生用品,對於這些近年來才流行的新興科技,專家學者建議消費者抱持謹慎態度,不要輕信商家的舌燦蓮花,要相信科學證據,以免到時候身體不適,後悔莫及。
奈米產品的認證標準
繼去年第一屆台灣國際奈米周展圓滿落幕,今年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奈米科技協會和外貿協會,將在世貿展覽一館,舉辦二悾悾六年台灣國際奈米科技展,台灣奈米科技已發展至第三年,「奈米」或「奈米科技」這些字眼近來就大量出現在報章雜誌上,除了產業科技版面,甚至還出現在國家重大經濟政策中,「奈米」可說是各行各業的新寵兒。
市面上奈米產業多不勝數,但卻不是每一項產品都通過認證,工研院去年首度通過第一批奈米認證標章商品,也是全球首例。工業局指出,奈米標章的目的是為保護消費者權益,避免非奈米產品對消費者造成傷害,標章除了可為大眾提供選擇快速辨識途徑,也能提高消費者對奈米產品的認知及信賴。
由麥克‧克萊頓所寫的暢銷小說《奈米獵殺》,以奈米科技為背景,敘述一個實驗室發明了微型機器人,體積甚至比昆蟲還小,結果機器人有了自己的意識,為了能自己繁殖、擁有自由,侵占了主角太太的身體、並把實驗室所有人都殺光。人工培植的半菌半晶體的東西可以侵占人體,甚至改變人的性格,乍聽之下很不可思議,但人類試圖掌握科技,但卻被科技反噬的故事,卻留下許多反思空間。
奈米產品不可貿然使用
但打著「奈米」兩字當作招牌,總是能提昇商品光環,但市面上的奈米產品絕大多數沒有進行病理實驗,貿然使用後果難料,特別是廣受女性喜愛的奈米化妝品,更得小心損害健康,甚至賠上人命,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便曾提出警告,醫學界對奈米微粒與肌膚相互作用的知識還相當貧乏,除了深入肌膚的功效有待驗證外,更要注意這些奈米微粒是否會對血液產生長期的影響,專家建議,奈米科技或許是新一代科技潮流,但使用在人體還有待爭議,民眾不要輕易使用。
而市面上除了各種民生商品之外,最流行的就是奈米殺菌科技,特別是日本人把奈米光觸媒應用在殺菌、脫臭、防霉、抗菌等方面,獲得不錯的評價,這些家電都因為奈米科技加身大賣。不過,奈米家電的殺菌效果並沒有經過工研院認證,工研院曾想主動進行測試,但後來又因為擔心引起業者反彈作罷,效果究竟如何,也只有消費者心知肚明。
奈米產品不接觸人體為妙
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指出,任何物質一但經過「奈米化」之後,本質就會產生變化,而在英美等國,奈米科技所製造的產品需要經過嚴格評估,分析該產品的毒理性,經驗證確實對人類無害之後,才可以上市,林杰樑說,直到現在,奈米也僅被允許應用在一般器具,他反對把奈米製作的產品直接接觸人體。
今年三月,德國發生一起疑似使用奈米科技製作的廁所清潔噴霧劑,陸續引發嚴重呼吸問題;根據實驗結果,塗在不沾鍋的鐵氟龍,如果加熱到四百五十度,就會變成奈米微粒,科學家曾將這些微粒參在食物給老鼠食用,結果這些老鼠都有肺出血的跡象。林杰樑說,國外也曾有過醫界案例,以奈米科技將藥品製成噴劑,取代口服藥劑,結果發現奈米分子竟然跑到患者腦部,侵害腦細胞。
林杰樑說,奈米還是最新物質,過去從來沒有研究案例可追溯,奈米科技所產生的微粒對人體是好是壞,目前還處於研究階段,但可以肯定的是,經過質變的奈米微粒,對人體確實會產生影響,只是不知影響是好是壞,林杰樑強調,對於未知的領域,大家最好還是抱持謹慎態度,不要隨便拿自己的健康開玩笑。
竹炭商品 開發林業第二春
從日本流行來台的竹炭標榜養生、環保、除濕等概念,讓台灣炭業「點炭成金」,更甚者竹炭還可以吃下肚,主張來自天然環保的竹炭,不但可以重複利用,砍伐竹林既不影響生態環境,也促使林業發展,行政院農委會也為協助竹產業振興及多元化發展,提倡研發各項新產品,包括將竹炭應用於遠紅外線紡織品、水質淨化物、活性塗料等新興產品技術,締造竹材產業轉型與升級之新契機。
去年七月日本愛知博覽會上,台灣自行研發的竹炭樂器、衣衫甚至竹炭電動代步車公開亮相,多樣的產業類別,更是讓竹炭產品一時之間形成一股風潮。
光是環保並不足以在賣場紅透半邊天,竹炭最吸引人之處,在於主打對健康的好處,市面上販售竹炭大約有三大功能,一是有強大的吸附功用,可以除臭、淨化空氣;二是強大的滲透力可以殺菌、去污、除濕;三則是內涵許多礦物質,對人體有很大幫助。
台灣竹炭來源多半使用孟宗竹,經傳統土窯高溫碳化燒製、奈米級研磨,配合生化科技抽紗製成竹炭系列用品,根據科學實驗,竹炭確實富含微量元素,內部孔隙分布廣,吸附能力極佳,可以吸收空氣中的化學物質、臭氣、異味和溼氣,效果也都經科學驗證,在日本有「黑鑽石」的美譽。竹炭能釋放紅外線,讓人體水分子產生共振,可促進血液環,達到保溫效果,遠紅外線的放射率也不會產生輻射危害人體,產生有毒物質。
竹炭業附加價值高
台灣竹炭以孟宗竹、桂竹為材料,比日本的備長炭以木炭為原料,更具優異的環保性和經濟性。自從竹炭產品盛行,工研院近四年來接受農委會委託,積極推展竹炭產業發展,利用竹炭特有功能,已開發出超過百項新興產品的生產技術與設備。
值得注意的是竹炭應用於紡織品,估計至少可創造年十五億新台幣以上的商機,而其產業產值還在持續增長,更有不少廠商電詢工研院洽談技術移轉的合作性。但面對業者摸準商機,大力吹捧竹炭功能,甚至宣稱可以抗癌、阻隔電磁波,林杰樑表示,竹炭用於生活或許對一般人來說,可以附庸風雅,提高生活品味,但用於醫學或食品,則效果不如生活產品般神奇。
竹炭食品對人體無害也無益
林杰樑說,醫學上的確有使用「活性炭」作為治療工具,但這些竹炭或木炭街經過高溫高壓處理,才具有醫療效果,如果市面上出現號稱能治病的竹炭商品,那確實有欺騙消費者的嫌疑,未經過高科技處理的炭品,療效其差無比。林杰樑舉例,過去曾流行一時的精油療效,尤其在美容業十分受歡迎,但精油究竟對人體有哪些實質好處,至今仍沒有直接證據證明。
現今市面上還出現「竹炭麵包」、「竹炭冰棒」等食物,號稱可以排除身體雜質,幫助消化,究竟竹炭經過烹調後產生的粉末,會不會危害健康?林杰樑表示,竹炭粉吃入人體不會囤積,會自動排出人體,所以可說既無害也無益,雖然消費者可以食用,但也不需要對竹炭食品趨之若鶩。
如何選擇奈米竹炭
林杰樑說,無論是「奈米」或是「竹炭」,現都變成一種十分風行的代名詞,民眾也跟著盲從,以為高科技或是天然成分就是掛保證,林杰樑直言,許多產品宣稱具國外機構認證,或找來個人經驗談當作證言,這種暗示性的廣告效果最容易取信一般大眾,許多被當成廣告的外國雜誌,或是認證機關,在專家眼中看來都有問題,一冠上國外招牌,身價立刻水漲船高,他提醒民眾選購之前要注意商家是否提供足以信服的科學證據,另外對於證言式的廣告也不要照單全收,先問問專家意見比較保險。
至於竹炭製品,目前竹炭雖無國家驗證標準,但卻有CAS認證機制,農委會指出,目前授證項目以一般用途竹炭為限,未來視情況才會考慮擴及食用和醫藥用途,官員指出,政府把關重點在於原料,例如竹子一定要使用台灣本土製造、不曾經過化學污染、蟲製和發霉,此外製作出來的產品也必須符合標榜功能,民眾選購時可從CAS標章認證挑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