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塗鴉 景觀再造?視覺污染?

高燈立 |2006.06.11
1713觀看次
字級

台北菸廠舊址圍牆、宿舍、基隆河畔河堤,屏東鄉間堤防,及早期的敦化南路,和晚近的台南友愛街的停車場,牆壁上都留有是塗鴉族的印記。民眾有人點頭稱讚,認為是「新興藝術」,有人搖頭皺眉,認為破壞都市景觀,「塗鴉」到底是藝術,還是視覺污染?一場「塗鴉街頭戰」似隨時點燃。

幾年前,記者從美國紐約中央車站搭火車至費城,途經紐澤西的城鎮,看到貧民區及公共建築,布滿結構性文字圖象,有些內容充滿腥羶色、內容不堪入目,沿著鐵道的塗鴉,仿如一趟火車塗鴉之旅。

反觀國內,十幾年前台南出現塗鴉族半夜塗鴉,使台南友愛街停車場塗鴉族的印記,因此而被治安單位送辦的案例;另外,台北市的敦化南路及民生東路,可說是北台塗鴉的濫觴;近些年來,台北松山菸廠遷移後,所留下來的廣場、宿舍也成為塗鴉族的樂園,更成為戶外藝術論戰的焦點。

古時塗鴉表達記事、文字、圖像

塗鴉,自古以來被賦予記事、文字、圖象表達,如古洞穴壁畫,也是透過手繪塗鴉而成,形成宗教、政令的圖騰或符號。然而工業時期,對貧富差距、政治環境引發的不滿,在塗鴉中尋求發洩,為了達到發洩目的,塗鴉族往往選擇在無人看到或夜晚時刻噴漆洩恨,從對政府不滿等諸多情緒加諸下,所引發的反社會現象,透過文字、圖案內容表達心中的不滿。

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黃才郎表示,古人的生活模式,在沒有文字的時代,大多以符號、圖象表達,而因時代演進,表達的方式也不同;如文字,都是透過圖象轉變是經過歲月的嬗遞輾轉成為文字,它表達生活形態、反映時事;而今天呈現的「塗鴉」表現,也是因應時代轉變所傳達的社會訊息,如政治、階級、貧富問題,透過「地下藝術」的塗鴉族,呈現在廢墟、公共牆面、地鐵等處,以文字結構表達強力的想法,並在圖案不明顯處簽名,以宣示在不敢表達中又極想表達的意念。

現代塗鴉追求刺激

黃才郎表示,塗鴉也有競爭(逐)、比賽的意味,更是美國青年朋友追求刺激的表達方式;當第一位畫者的作品呈現後,即快速閃開,接下來第二位塗鴉者馬上將其畫面塗掉,再填上自己的畫作以滿足成就感;其實這是對社會的一種內心吶喊掙扎的表現。另國外也有人主張,可以把繪畫移出戶外,這些可能都是未來在國際術活動中展現的。

他強調,如果是以腥膻色的圖繪或文字呈現公共牆面,是不被允許的,如此只會增加視覺汙染而已,如此作為,更會造成民眾的反感;反之,在合法的空間中塗鴉,是一項值得鼓勵的藝術活動。

塗鴉有自我治療功能

就心理層面分析而言,知名臨床心理治療師游乾桂表示,一般塗鴉者的心理反射主要是訴求心中的不滿,在行為過程中,為得到不滿的情緒所做出的行為表現;游乾桂表示,雖此一行為不具備精神障礙病徵,但就其行為過程,反而是自我心理治療,因此就整個社會安定而言,何嘗不是一件好事,起碼其情緒宣洩不致影響他人;游乾桂指出,針對塗鴉族的行為,不外乎如下幾種因素;如對現實無法自我滿足,或對己身才華未能被肯定或認同,而引發此一行為表達,另外,也是一種自悲感的心理作祟,當然所牽涉背景複雜,但呈現結果幾乎是有其一致性。

他表示,有些人透過寫文章、音樂、嘴巴(口)……等表達不滿的情緒,而塗鴉表現也是其中之一;表達在負面部分自有法律規範,但每一件事情都有其背景因素,因此表達或反應的情況不一。更何況,塗鴉族需要舞台、或被鼓勵的一群;游乾桂感慨表示,台灣的教育,充斥在「YES OR NO」的二分法情境中,而無提供灰色地帶的思考空間,這是很可惜的;而刻板認知,反而讓事件的本身更負面呈現。

游乾桂說,如果可處理專區,讓塗鴉者有一處發洩的空間,一來可滿足塗鴉者的表演舞台需求,再者可讓有興趣於塗鴉藝術的朋友有一交流空間,讓此一行為化暗為明,更可讓民眾透視藝術的多元價值。他說,塗鴉者應以正面態度看待,其表示方式,不一定都是負面;因此,從正面看待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也增加安定社會的隱形力量。

塗鴉族創作欲望高

北美館推廣組研究員張振明表示,一般所指的「塗鴉」,可說是在無意識的情境下為之。張振明指出,兒童在幼年時期,有「隨意性」塗鴉到「意念性」的塗鴉,還有「命名性」的塗鴉;兒童期的塗鴉作品展現方式如:黑點表示「爺爺的家」、蜘蛛網蘊含有「公園」的意象;而成人的塗鴉,主觀性就很強了,其特色並不具有強烈的繪畫性,有些圖案甚至沒有空間、明暗、豐富的色彩,這是塗鴉的特性;基本上塗鴉族的創作欲望很高,當然也有某種程度的反制度、反生活形態、社會意識;因其內涵各有其差異,如環境、種族、時代等。

張振明指出,由於台灣房地產業興起,加上開放外勞進駐勞動,使台灣社會益趨複雜,除了美國的紐約、法國的巴黎的塗鴉空間,可從中看出,都多種族的聚合區,夾雜著不同隱性民意滲入其中,其最具體的呈現,就是塗鴉散布在地鐵及其它公共空間;而回頭看台灣的國際級都會台北市,也逐漸呈現多元的「塗鴉」訴求。此一現象值得探討與注意其未來發展。

值得探討與注意

從事美術教育多年的台北縣永平高中美術教師王高田表示,以教育的立場,藝術的範疇不能有偏狹的見解,也不能設限;藝術作品呈現有其主觀性的意義;而成人的塗鴉行為,表達意識可能是極端過於創作實質,才會造成社會爭議,但其背景仍有其探討的空間。基本上繪畫如訴諸在野,充其量只是一種個人以符號取代表達個人立場,而未能有合議性的結果,這種反社會性的訴求,只要在合宜的空間中表達,也不壞。

長期在台北縣汐止市從事國際社區交流營造工作的「夢想社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蔡聰明表示,對於塗鴉創作,或表達特定訴求,在民主國家是被允許的;像美國紐約一年就編列了千萬美金清除少數塗鴉族群的「地下創作」,其實就是讓他們的思想開放表達,讓人民有積極的反映自由,這是很珍貴的;如果國內也能針對塗鴉議題,共同發聲也是讓不同文化集結,將他正向導入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慎選塗鴉空間免被罰

台北市信義分局偵查隊表示,在公共牆面任意塗鴉,可依刑法論罪,如於私人空間為之,一經舉發同樣以刑法毀損論科,而附帶民事賠償責任可能也少不了。而歐美各國也有相關的罰則,其主要目的在於保護私有權及公共景觀不被破壞。

不願透露姓名的塗鴉族成員指出,台灣的塗鴉族,其實從南到北都有,大部分都是學生,有時候他們還會南北串聯,一起在半夜塗鴉,雖然有被警察抓的風險,不過他們說,如果多給他們一點空間,且不用被罰錢,塗鴉的圖案應會更好。

塗鴉到底是怎麼傳來台灣的?目前無人了解!但號稱有塗鴉之父的呂學淵,高中時期就開始在台南的街頭塗鴉,結果被抓到警察局,因第一個有正式的塗鴉「紀」錄,才被塗鴉族封為「塗鴉之父」。

而被視為「台灣塗鴉第一人」的呂學淵,自一九八九年起開始在台北民生東路一帶塗鴉,後來在台南長期投身塗鴉創作,之後也自創了他的服飾品牌在台南設有專櫃。但塗鴉的街頭風格真正被時尚工業金字塔頂端注意到,卻在近幾年來才漸成趨勢。

「塗鴉」也有美好的未來嗎?由於「塗鴉」隨著近幾年不斷的被探討,成為另類的藝術時尚,它幾乎逐漸跨入時尚設計領域後,像服裝、鞋子、皮件、手錶、香水等流行相結合。而昔日,塗鴉一直是以入侵者的姿態,逼著人們在街頭不經意地撞見,但在進入世界各國的商業市場,而許多「塗鴉」已成為必須經由櫥窗、雜誌、廣告、伸展台來消費的原素。而呂學淵的塗鴉最終境遇,也可能只是鳳毛麟角。

時尚工業確實在改變塗鴉藝術的生態。提起這段塗鴉從街頭戰鬥跨入時尚的歷史,自八○年代以來便不乏案例。

呈現另類藝術價值

不久前在台北國際藝術村曾舉辦一場塗鴉展,同時期鄰近的日本的水戶藝術館,也舉辦了塗鴨展,這兩個展覽有其共通點,也有相異處。共通點是,兩者都是在展示藝術的專業場所,以一種不同的脈絡展出塗鴉這種藝術。但依台灣的塗鴉藝術,仍深受西方影響,原創性似有待加油,可以說是還停留在模仿的階段。

透過正確的管道,塗鴉族群發揮才能,使其逐一發現其中的優點加以融合,或許從現階段的負面中,呈現另類藝術價值,使台北菸廠舊址圍牆、宿舍、基隆河畔及河堤高牆,及早期的敦化南路,和晚近的台南友愛街的停車場,牆壁上所留的塗鴉族的印記,端視主管單位悉心研究,讓塗鴉族付予更豐富的都市意涵,成為都市景觀的再造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