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生活的結晶,產業是地方繁榮契機;最近行政院客家文化委員會推展的地方文化產業活動酖桐花祭,及包含周邊相關藝術、聚落文化產業,為客家地區帶來莫大商機,成功的塑造傳統產業再造的典範。
多年來台灣全力推展科技,傳統產業逐漸沒落後,地方產業也難逃萎縮的命運,如台北市南港大坑、台北縣九份、金瓜石、石碇鹿窟村、汐止白雲、嘉義的東石船仔頭等聚落、台南七股鹽山等,都因在不同的背景因素下造成產業蕭條。
不過在有心人的努力下,如今原來只有元宵節祈福的平溪天燈,已被廣用在選舉及慶典,帶給平溪鄉商機;新平溪煤礦經營者後代龔俊民,也將礦業成功轉型,在行政院文建會輔導下成立地方文化館「台灣礦業博物館」;在都市謀職的青年,也陸續回到茶山經營休閒農業;而台南的元宵節慶民俗活動「鹽水蜂炮」,也成為聞名中外的重要民俗觀光重頭戲;高雄橋頭鄉的廢棄糖廠,則成為糖業文化新據點;宜蘭的白米社區木屐產業也成為地方文化產品,成為國內外遊客到宜蘭必訪之地,而淡水紅毛城、高雄領事館更是旅遊重點。這些產業都是透過產業人文的鋪陳,再造產業價值。
解嚴後地方產業故事一一呈現
由於戒嚴時期的台灣,對台灣的歷史、產業回溯有某種程度的禁忌,肇因於二二八事件,及其後白色恐怖時期所衍生的一九五二年台北縣石碇鹿窟事件,致原本具高經濟價值的台北後山包種茶產業一蹶不振。解嚴後,台灣的產業史開始被文史工作者及產業界,重新定位與研究。於是在八○年代,戒嚴末期,在野的政治力訴求,使懷舊的音樂、早期畫家筆下的台灣、歷代農具、歷史文物、產業故事一一被呈現。
一九九三年時任文建會副主委陳其南,提出規畫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下,結合各地文史工作室,北中南串聯推展,使傳統產業再發光、發熱。社區總體營造推展之初,很多人對這個名稱總是好奇,什麼是社區總體營造啊,是不是在「起厝」啊!這個問題如果認真的延伸或者是解釋,也許三天三夜說不清楚,社區文化工作者林怡岑表示:社區是一群人居住的所在,而社區營造就是想辦法讓一群人共同想辦法來讓居住的地方變得比較好,比較認同。
一般文史工作者普遍認為,社區營造是一種理想,須長期耕耘才能看得出具體的成果,立意雖好,但一般政治人物卻抱以冷眼旁觀的態度;還一度讓民意代表誤以為「社區總體營造」是改建社區蓋大樓的計畫;因為「社區總體營造」是恆長久遠的深耕工作,較無立即而明顯的政績,未被民代普遍支持。於是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成為產業界、文史界、藝術界、社區工作者的資源的總合體。
台北縣平溪鄉台灣煤礦博物館負責人龔俊民表示,台灣煤礦博物館前身為「新平溪煤礦」,由於是祖業傳承,因礦業沒落而廢礦;但心中不捨祖業任其荒廢,於是龔俊民在二○○○年時將「新平溪煤礦」陸續整理,成為「台灣煤礦博物館」規模,並在行政院文建會的輔導下於二○○一年正式掛牌對外開放,讓後代見證平溪礦業史。剛開始,龔俊民只是緬念其父親的祖業,讓此一礦業實體保有完整,俾作為歷史的見證,他從資源的整合到募集人才,且花了相當長的時間與地方人士討論尋求共識,幾經波折後,終於和社區結合取得共識,使「台灣煤礦博物館」得以順利完成開館作業。
地方產業文化帶動觀光
「台灣煤礦博物館」成立後,除了延續產業文化精神及歷史外,相對也帶動了平溪的觀光產業;於該館執行企畫與解說的黃怡明表示,平溪鄉的地形景觀奇特,加上平溪鐵路行走基隆河谷,只要有心規畫前景無可限量;然而眼見末來產業文化前景看好,當地的社團、文史工作室都散布在基隆河上源的河谷中為遊客解說。黃怡明表示,平溪未來雖然可締造文化產業前景,但文化觀光產業開發,因共有地或產權的問題亟待解決,這可能是未來平溪文化觀光發展一項隱憂。
早年到台北市創業,後來回到故鄉白米甕著手協助「宜蘭縣蘇澳鎮白米社區發展協會」會務,並擔任總幹事的林瑞木表示,宜蘭縣蘇澳的永春里早在清道光年間即有漢人到此開墾,由於昔日也是防制蕃害的據點,因此在此設永春城。
林瑞木說,日據時期,白米社區為石礦業最發達的聚落,加上當地林木的樹種「江某樹」非常多,於是木屐產業即依產業源原料產地而聚集,因此有「木屐巢」之譽,後來因塑膠鞋生產後,木屐產業則一落千丈。
青年返鄉參與社區營造
十年風水輪流轉,在污染嚴重的石礦工業不符經濟效益下陸續歇業,而村落的青年外出遠地謀職,所剩的只有老人和小孩;而出生在地白米甕的林瑞木深受「社區總體營造」理念影響,而放棄都市的事業,回鄉參與社造工作。他表示,為了故鄉的發展,他希望為鄉里尋求出路,於是參與社造培訓;當他看到宜蘭社造活動「玉田弄獅」舉辦相當成功,而且又有延續性,他希望也能為故鄉「白米甕」尋求產業特色。
他認為,如果再從石礦業著手作營造計畫,白米甕一定又會因空污而「暗無天日」;於是在幾經研討後,決定用雙腳穿著「木屐」走出去。於是他和同鄉社區好友,開始著手傳統產業,「白米木屐村再造」的工作,因此透過提案,將木屐老師傅找回來,再以社區閒置的台肥宿舍空間作為社區再造根據地,經過十年的努力,使木屐村成為宜蘭知名的產業據點,並成功將可能廢棄的村落,又讓居民拾回信心。目前已在社區內建造一處木屐博物館。
相傳光緒年間,鐵路工人在基隆河畔意外發現砂金,掀起一陣淘金熱,清朝於是成立金沙總局來管理採金事務。有淘金客溯溪而上,在九份山頂發現了小金瓜,進而在本山發現大金瓜露頭,從此開啟了金瓜石的金礦開採。由於金瓜石的金、銀、銅礦產量均豐,在企業化的經營下,迅速發展成一個自給自足的山城。
觀光產業成就經濟
但好景不常,到了一九八七年,因債務問題宣布金礦結束營運,才結束了金瓜石近百年來的礦業發展。但在文史工作者羅濟昆在山海美景吸引下,放棄城市喧囂,隻身到九份山城居住,並記錄一切的美,如文史、產業等,都在他的鏡頭下呈現。結果在電影拍攝的推波助瀾下,九份又活過來,而回復昔日小上海的美名;羅濟昆心生感慨,觀光產業有時可以成就經濟及提高消費力,但是有時就文化的觀點上是衝突的;他說,基本上觀光如果取決以利益,其結果是悲觀的,他以為上山後就可坐穩「金」山,享受寧靜而有特色的山海生活,其結果恰與事實相違。
而盛名於南台灣西海岸的鹽田,曾經成就南台西海岸的榮景。當地知名的文史工作者也是媒體記者蔡炅樵對地方有深入研究,他表示,十七世紀台灣南部的西海岸就已開始曬鹽,直到二○○二年,台灣就不再曬鹽,後續農、漁、工業用粗鹽,即從澳洲進口,食用鹽則照舊從通霄的精鹽廠以電解、蒸發方式生產,至於台鹽轉型主打膠原蛋白,賣化妝品的利潤比賣鹽高多了。
蔡炅樵說,曾經「漁鹽滿布袋」的小鎮,就只能留下無「鹽」的結局,以前鹽工在大太陽底下流汗曬鹽的勞動情景,成了遙遠的回憶。他指出,不曬鹽之後,如果什麼都沒有留下,就好像今天早上起床突然患了失憶症,怎麼也想不起昨天發生的事,這真是傷腦筋,會讓人有點手足無措,不知該如何是好。他感慨表示,有很多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物,往往要在失去之後,才會想要珍惜。
守護文化資產成為社造新環節
嘉義當地的文化團體「布袋嘴文化協會」認為,曬鹽曾經是地方很重要的經濟產業勞動,總該留下一些什麼東西吧?於是,他們找了一群老鹽工去台南北門參觀井仔腳鹽田復曬、洗滌鹽工廠,也去台南市的南寮鹽田生態文化村參觀;當然,七股鹽山是一定要去的,而那時還沒開館的台灣鹽博物館,也是行程之一。回來之後,他們辦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座談會。於是他們接受文建會中部辦公室委託執行一個計畫案—「鹽業文化資產再利用,以布袋鹽場為例」。
除了要拍一支布袋鹽場的文化資產紀錄片,也一口氣接連舉辦了六場說明會,且後續還「設置布袋鹽業文化園區公聽會」,在在希望藉由底層社群文化公民意識的激發,使文化資產守護成為新故鄉社區營造運動的新環節。
台灣的產業文化,因歷史而洞見未來,而建構產業特色的基礎;有了歷史特色,再作學理與技術的鋪陳,在「社區總體營造」的落實扎根下,不致成為泡沫的政治文化秀。
二十七日至下月五日的兩個周末假日,高雄縣政府將以在地產業特色,舉辦「高縣鳳荔文化觀光季」。而產業透過表層的活動推動,後續是否落實,就得靠當地政府首長,是否能透過建立制度來永續「經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