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一般人通常不愛「看醫生」,然而健保局統計,有些民眾單月就醫次數就超過二十次、累積下來一年可能超過兩百次,針對高診次就醫民眾實施輔導措施,去年平均每人就醫次數下降一半,因此今年四月起,健保局將輔導對象擴及去年門診總次數超過一百次者,預計約有三萬人列入名單,希望讓醫療資源更有效被運用。
健保局醫務管理組組長蔡淑鈴表示,健保IC卡的設計,是每六次就醫就會與健保局連線一次,一方面確認民眾有繳交保費、另一方面可作為找出高診次民眾的方式,當有人單月就醫次數超過二十次,健保局先寄慰問信關心,若第二個月仍頻繁就醫,即派專人聯繫,了解其就醫原因。
蔡淑鈴指出,雖有極少數人的確素行不良,到處看醫師、拿藥後又丟掉,不過多數人是因沒有找到最有效率的就醫方式,或是療程未結束就耐不住性子再換醫院;另外,有些人健檢時發現不明陰影或指數有不正常,為了找出病因,也可能在一個月內有超高的就醫紀錄。
然而經過稽查輔導,有些民眾的高診次就醫可被容許,蔡淑鈴舉例,沒有住院的癌末患者,為了止痛可能須常回門診打針,在沒有替代方法的情形下,會讓他維持這樣的就診方式;還有一次是一位獨居老太太,肚子開刀的傷口沒全癒合,每天流膿,不得不頻繁請醫師替她清傷口、換藥,同樣也考量在沒有更好的作法下,沒祭出限制就醫的措施。
由於高門診次的患者通常有慣性,今年健保局將輔導對象擴大,優先注意去年就醫超過一百次的民眾,看看是否仍有單月高門診的情形,健保局在程式上也進行技術改良,當民眾的健保IC卡與健保局連線時,就能註記限制就醫的醫院別,不像過去只靠人力勸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