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已成當今社會顯學,然而要怎麼實踐,似乎有點「知易行難」;其實一點也不難,在我們生活周遭就有許多現成的導師,他們也許是名人,也許只是平凡人,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快快樂樂,用心在活,本報特別在每周六開闢「樂活家」版,透過他們的現身說法,你也能領悟到身心靈皆舒暢之道。
其實,這兒距離生活便利性高的都會區並不會很遠,頂多十分鐘車程就回到了繁華的塵世,但對於畫家徐畢華來說,在這兒生活、創作已超過二十年,園中的一草一木,甚至哪個角落有什麼蛇、松鼠怎麼玩遊戲,她都可以如數家珍地講故事。
落葉大道迎賓
「來,我們先來摘點薄荷泡茶!」帶著訪客踩過落葉探訪花園裡的祕密,是她的迎賓之道。園子裡香草植物、野菜目不暇給,薄荷、迷迭香、檸檬草……,實在記不清有多少種類。
她總是貪愛大口大口呼吸山中鮮沁靈氣與每個朝露,信步走到比她的人還大的大樟樹樹幹前,閉上眼睛抱住它,深深吸一口氣,「大大樹,我來啦!」她每天都要和大樹分享心情,「這樹有很強的能量唷!」
走到北坡花壇,她每天都要去探望那些自然好友,提著澆水鐵壺為黃秋葵、紫茄、紫蘇、薄荷,噴澆茶籽粉稀釋液,讓蟲兒走避。
各式花茶垂手可得
遠遠的天際,台北一○一依稀可見;落地窗前方,一道道宛如畫作的早茶點心映入眼簾:「茶壼裡沏的是剛摘的薄荷、蘋果橘、甜菊,再加幾片現成的乾燥玫瑰花瓣;這個叫做黑甜子,是黑仔菜的果子,過幾天就換成是俗稱山茼蒿的昭和菜了;還有,這是朋友親手醃漬的梅子。」
依著季節與心情,徐畢華每天喝不同的飲品,像是在秋的早晨,她總趁著清早,採擷新鮮芬芳的桂花,置篩網中稍微沖洗,濾乾水分,放盤中陰乾後倒入小瓶,加進蜂蜜浸漬,就成了桂花蜜,沖茶、塗麵包、饅頭,十足的香氣就讓她感到幸福滿分。再不然更簡單地,沏一壺熱茶,直接撒下幾朵鮮採的桂花,就能迎接來撲鼻的香氣。
做麵包體會人生哲理
早茶點心中最重要的主角,是才出爐的南瓜核桃麵包。提到製作麵包,是徐畢華生活中萬萬不能偷懶的家事,雖然是一台用了好幾年的製麵包機,有時從頭到尾全自動,有時只是發酵麵糰再拿到烤箱烤,但不論用什麼方法,她都從中體會出不少哲理來。
她邊切麵包邊說:「就如同孵豆芽或種子培育,做麵包要經歷一個過程,這中間會發酵、會成長、有希望;在發酵與焙烤全程約三小時四十分的過程,我去畫畫,等到香味溢出來時,就覺得是一種幸福。」這樣的體驗,今年三月才結束的「春潮」展覽畫作「愛情烘焙機」,她就把那台半舊的麵包機搬到了展場,當香味四溢時,不知羡煞了多少工作人員與觀眾。
親手做的南瓜核桃麵包口感確實有彈性、有咬勁,「這有訣竅的唷!」她笑著說,除了綠皮南瓜,她還加了黃豆粉;再來的祕密武器是朋友給的一個老麵糰,「老麵糰要養著呢!」每次她會從老麵糰中取出約一百二十克的量,用完後再加等量的水與麵粉進去。「要餵它,不然就會死掉!從這過程中我也得到一個啟示,生命中很多事情都需要去maintain的,像這個麵糰,餵它就是在滋養它,這也讓我體會出生命的意義。」
小時就討地種植物
話匣子打開,徐畢華談起山居歲月的種種心情故事。她從小就愛與土地、花草樹為伍,徐畢華說,也許自己的藝術天分和這有關。童年時,她就曾向當裁縫師的媽媽要了一塊一暙二公尺的地,「其實,那時候我哪知道一暙二公尺是多大!」要了地,她想種自己喜歡的植物。記得媽媽拿了蔥蘭給她,讓她把地圍起來,第一次種了大理花、康乃馨,她歡天喜地的;又聽說蔥蘭可做肥皂,就把鄰居小朋友找來,用刀剁碎要做蔥蘭肥皂讓大家洗洗手。「媽媽是綠手指,不僅女工巧,也非常熱愛植物。更重要的是,她一定發現我在繪畫上的天分,總是讓我盡情發揮,牆壁或毛玻璃上,她會留空間讓我揮灑。」
在台灣經濟發達的年代,她就有計畫地與丈夫在台北郊區山上買地,分階段投資了幾次,從每坪四千元買至兩萬元。一九八九年政大教育系畢業的她,從美國攻讀藝術史返台,為了創作,先在山上蓋了一座工作室,周圍只簡單地種了一些果菜與樹。每天她從山下的住家到那兒工作。丈夫與兒子只有周末上山,看到野趣處處,直嚷著說:「在這兒生活一定好棒!」
留學生變自耕農
因此,多年來「一直想要住有土地的房子」的念頭被丈夫與兒子的一句話再度點燃起來。大約籌備了四年,徐畢華申請到自耕農身分,得以在山上蓋了一間農舍,全家人從此遠離塵囂。但並非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因為要為種種的生活不便付出一些代價。譬如:剛搬上山時,兒子才上小學,「唉呀,怎麼沒有福利社?」結果,他得爬過一座山頭到一所寺廟的「福利社」買東西。此外也沒有第四台,看不到愛看的卡通,但是幾天下來,卻發現山上有蝌蚪、螢火蟲,這是其他同學享受不到的。
過了春暖花開的日子,要準備迎接夏天來臨,這時候,蛇也醒了。徐畢華指著大門前的蓮霧樹說,附近有一條比她手臂還粗的過山刀,約一米半長,幾年來,有時會出來曬太陽。為何不趕走牠?「為什麼要趕走牠?牠肯定比我們先來這兒,大家就是和平共處吧!」
生活色身味觸法俱全
山居歲月十數年如一日,現在的徐畢華對四季晨昏甚為敏感,她用農曆,什麼季節什麼節氣種什麼,什麼時候會開花結果,都在腦海中成為認知的一部分。
同時,她也幾乎每天用相機寫日記,拍攝綻放著笑容的花朵、拍攝松鼠在樟樹上下左右嬉戲與攀木蜥蝪如何周旋。
徐畢華的生活裡總是色身味觸法,五感俱全,「並非所有藝術家都不食人間煙火!」她說。
除了農事、家事、作畫外,在E化社會中,徐畢華自己架設網站、寫部落格,向藝術同好分享自己的心情故事,她說:「也許是女性使然,苦中作樂,讓生命除了力度也加入了甜度與香氣,生命中要有一些不圓滿,也許我不是最幸福、好命的女人,但我覺得有能力發現、創造及分享,做個有幸福力的女人,應該更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