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講人生有「四不可得」:常少不可得、無病不可得、長壽不可得、不死不可得。這是放諸四海皆準的自然法則,不但中國人如此、外國人也是如此;男人這樣、女人也一樣;古時候的人難免,現在、未來的人也莫不如是。所以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來如此、永恆如此的真理。儘管從古至今,不管是埃及的法老王、中國歷史上君王,甚至於科學家們,都想找到長生不老、不死之藥或秘密,至今人類仍然超越不了這自然法則。若真的能不死、不老,則相信這個地球是不夠住的。因此,佛教主張「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來印證世間諸法實相,是說明人們體悟世間緣起精神的「三法印」。
有許多宗教學者研究指出:「人類之所以有宗教信仰,是因為想了解生死大事。」死後世界對人類而言,雖明知逃不掉,卻又恐懼其未知,各個宗教也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追隨者也因此而有不同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再加上不需宗教信仰論者的看法,勾勒出這人世間種種的千差萬別。與其說世界有許多宗教,每一宗教又有很多支派;不如說人心有種種需求,對世界的認知有種種可能的角度,這些宗教還能經得起歷史考驗而流傳至今,必也是因應人類心性種種的不同需求所致。儘管如此,卻不該因此掀起宗教之間的紛爭,更不該將個人問題擴大為宗教界問題,對這些強調「勸人為善」的任何宗教都是不公平。
總之,宗教信仰的選擇不能與現實生活脫節,也不是只有在尚未決定宗教信仰前的事,還要能善用於日常生活的自我要求上。例如,成為佛教徒之後,並不是只有念佛、拜佛,更強調自覺與行佛,才能獲得宗教信仰的正當利益。因此,信仰佛教以後,如何做一個佛教徒,才能真正獲得信仰的利益?
1.要肯定信仰。
2.要受持五戒。
3.要不悖因果。
4.要無懼生死。
其實,不管信仰任何宗教,最重要的是要開發自性,所謂「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因此,首先要從健全自己開始,也就是自己要有宗教的情操。例如:
1.要有愛人救世的性格。
2.要有奉獻正義的精神。
3.要有探求真理的願心。
4.要有取證佛道的勇氣。
信仰了宗教以後,還必須做到:
1.不可再貪取世俗的非法的要求。
2.不可假藉宗教作為欺世的手段。
3.不可以邪知執著謀私利為中心。
4.不可有忘恩背義違背人情世故。
尤其,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佛教並不一昧的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們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甚至可以建立在疑情上,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教的緣起、中道等教義,可以究竟解答人生的迷惑。當我們的迷惑解除了,信仰就會更堅固,信仰堅固不移,才能真正得到信仰的利益,這樣的宗教信仰也才是我們所要選擇的,是值得我們信仰的宗教。(下)
(摘錄自《佛光教科書》
第十冊第三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