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外電報導,「美國大規模研究發現,天天吃蔬果防癌效果不如預期。」引起國內民眾對蔬果防癌效果產生疑惑。台灣癌症基金會認為,防癌要多管齊下,蔬果攝取量要增加,培養健康生活習慣,防癌效果會更好。
外電報導,紐約西奈山醫學中心調查歐洲十國、近四十七萬民眾的飲食,在考慮抽菸、運動等生活型態差異後,統計發現一般人平均每天吃三百三十五克蔬果,如果每天比平均值多吃兩百公克,罹癌率僅降約百分之二點五。
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說,該回溯性研究雖然累積研究對象多,但平均每天吃三百三十五克蔬果的標準,根本與世界衛生組織、其他研究所提的每天至少五百克(即五分)蔬果不同,而其他動物性脂肪、高熱量食物攝取或其他致癌因素未被考量。
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指出,致癌的原因很多,這份研究沒有對照比較罹癌者與未罹癌者的蔬果攝取量,也沒有進一步了解研究對象本身的疾病,這些因素都會使得蔬果防癌的貢獻降低。
該研究指出,罹癌機率僅降百分之二點五,賴基銘說,癌症是長期累積效果,連美國在一九九○到一九九六年積極推廣多食蔬果下,癌症發生率下降百分之零點五,而全球可分析的一百五十多分研究中,有七成研究顯示,多食蔬果還是比少食蔬果者,減少三到五倍癌症發生率。
賴基銘和許惠玉都說,蔬果吃夠份量,種類愈多,再加上規律運動、減少熱量攝取,健康定加分。賴基銘說,現在更主張「天天彩虹五七九」,即兒童五份、成年女性七份、成年男性九份,蔬食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