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福聯盟調查台灣孩子的快樂分數,平均七十七分,只算「中等快樂」,最不快樂的項目竟然是「家庭生活」,不少孩子覺得把煩惱告訴爸媽「很不容易」,因為有的家長管太多,子女不敢說心事,有的爸媽管太少,孩子只能孤單長大。
「管太多」與「管太少」是一體兩面的親子關係失調問題,一方面,現在大多是雙薪家庭,父母都要上班,沒時間陪子女成長,以致「管太少」;另一方面,可能由於愧疚、補償心理,家長想盡量表現關懷,結果過猶不及,變成「管太多」。
目前的家庭型態迥異傳統,既是小家庭,又是雙薪家庭,沒有大家庭型態的祖父母或親屬,可協助照顧下一代,以致子女常在「孤單」下成長;即使在學校、安親班,有老師、同學陪伴,但孩童時代最需要的親情,老師或同儕無法取代,這恐怕是許多父母沒有思考到的。
在兒童發展心理學上,常強調孩童的同儕關係,認為這是成長過程最重要、最需要的,但是,早期的研究有不少是建立在傳統大家庭型態下,孩童有祖父母或親屬照顧,「親情無虞」,自然最需要的是同儕關係。
反之,現在是小家庭、雙薪家庭,同儕關係無虞匱乏,親情不足反而成為常態。兒盟去年調查發現,孩子常和父母吃晚餐的比率只有七成,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調查,先進國家平均是七成九,台灣處於落後。
在兒福聯盟的調查中也發現,只有半數孩子覺得把煩惱告訴父親很容易,也只有六成五覺得對媽媽說很容易,在四十一個先進國家中吊車尾。
據社會學家研究,世界各國家庭型態多朝小家庭、雙薪家庭發展,台灣並不特殊,但親子關係、溝通卻特別差,為什麼?兒福聯盟的調查透露出問題,卻沒有解釋,這恐怕是需要進一步研究。
張淑如(中縣大雅/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