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節,近年來為了節能減碳及環保,各方推動金紙由廟方管理人員集中,再送往焚化爐焚燒,希望降低燒金紙所造成的濃煙與汙染。
我有時候不禁想,如果燒金紙是民間普遍接受的祭祀儀式,是否有可能再進一步,由政府輔導,鼓勵廟宇聯合推動建立認證機制,改以支票的概念,將民眾打算買多少錢的金紙,開立支票,只需要燒「金紙支票」,達到祭祀儀式目的,以減少金紙的量,民眾也能恢復親自焚燒金紙。
凡祭祀儀式,本來就是約定俗成,有相當濃厚的地域性與時間性,並非一成不變。
所謂的傳統,據社會學家研究指出,習俗並非出現的時間有多長,而是當某項習俗不斷反覆出現,而且被社會普遍接納時,就會變成傳統。
但目前有愈來愈多年輕人,因麻煩等各項因素,而不願去做傳統的儀式,而且有愈來愈多人接受上網「拜拜」、「安太歲」。
所以與其保留執行不易、有違環保的傳統,不如推動儀式現代化,化繁為簡,相信只要誠心,效果應該是一樣的,實在不需要砸大錢燒一堆。
在生態環境日益嚴苛的今天,燒金紙成為製造汙染的幫凶,相信祖先們也不樂見,而且,如果能推動燒金紙儀式的變革,讓祭祀現代化,融入現代生活,對提醒人們慎終追遠,敬天祭祖,也是有幫助的。
中島(台北市/環境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