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專題報導】醫師指出孩童長期目睹家庭暴力或本身遭受虐待,的確會造成某一種心理創傷,造成有的孩童會更加退縮,但也可能引導孩童發展出「以暴制暴」的想法,最後以悲劇收場。
台大醫院兒童精神科醫師丘彥南表示,長期處於暴力陰影的孩童,可能出現類似創傷壓力症候群的症狀,看到類似情境就容易緊張、焦慮,並且會不斷回想這個痛苦經驗;不同的是,部分人長期累積下來後,對憤怒的對象可能進一步衍生暴力的行為。
台灣家庭暴力暨性侵害處遇協會常務理事、耕莘醫院精神科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楊聰財表示,家庭原本是人的避風港,但家暴導致這個信任感被打破,會讓孩童在人際互動上呈現不安全感,或是為了逃離這個痛苦的回憶,核心觀念變成要取得權力與控制,「肢體暴力」往往成為最快速的手段,所以反而從被害角色變成加害的角色。
楊聰財舉例,一個從小目睹父親對母親施暴的男孩,若沒有適當的機會,來矯正此錯誤行為,長大後可能因為就業表現、經濟能力等不如太太,再度複製父親的行為,來穩固自己的地位。此外,也有些原本受虐的孩童,長大後,用同樣的手段來反擊家暴的父母。
「預防比矯治更重要!」楊聰財指出,許多家暴案件被發現時,通常已持續好幾年,當事人或許有其隱忍的原因,因此需要他人發揮「管家婆」的精神,及時報警或通報家暴專線。
家暴者往往缺乏尊重人的觀念,以及適當的情緒管理,楊聰財與丘彥南均指出,這些人其實都生病了,需要身心的專業輔導,協助調整自身的情緒,可別把心理衛生的管道都貼上負面的標籤;此外,研究顯示,家暴也常常與喝酒有關,因此戒治酒癮也非常重要。
丘彥南強調,避免家暴也要從教育著手,父母對孩子適當的管教是必須的,不過應該對孩子多一點了解、減少期望的落差,才不會當壓力來時,最後都用暴力方式作為發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