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節日】氣清景明說清明

林長華 |2010.04.01
835觀看次
字級

小時候便熟讀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詩句,但一直認為「欲斷魂」的路人,都是去上墳的。稍長,讀了一些書,方知那「欲斷魂」的路人,是冒雨趕路的行旅之人。也許是第一印象太深的緣故,每年「清明」將屆,往往就先想到了上墳掃墓,祭奠故人。

其實,「清明」這個延續了數千年的傳統節日,不僅是一個慎終追遠、思親行孝的「掃墓日」,情味很濃、意義最大;也是所有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日子;而且二○○六年已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跡名錄。以下來談談清明節蘊藏的文化內涵及現代意義:

清明節是個「健身日」 清明,時當氣清景明時節,春光明媚,萬物復甦,因此自古以來人們有踏青春遊的習慣,還有踢球、放風箏、盪鞦韆等豐富多元的體育活動。在全民休閒活動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清明節實可成為運動健身的春遊日。

清明節是個「節能日」 這得先談「清明節」是如何從節氣演變為節日的。根據《荊楚歲時記》中說:離冬至一百零五天有大風暴雨,這一天叫做「寒食」,要「禁火」三日;而由於寒食節的日子與清明的日子相近,寒食的活動,往往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到今天,寒食節更已經被清明節所取代。

再往前溯「寒食節」的由來,則源自介子推被火燒死的典故:

話說春秋戰國時代的介子推,幫助晉文公建國後,卻甘居深山,堅不出仕。晉文公為逼他出來做官,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寧死不屈,抱樹焚死在綿山中。

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後,便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每年在這一天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因此「寒食節」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在世界氣候日益變暖的今天,節能減碳,提倡低碳生活已成全球共識,在清明節裡禁火節食,倡導儘量減少能源耗費,也可說是賦予傳統節日的新內涵。

清明節是個「廉潔日」 從節日名的字義來講,「清」與「明」就有廉潔奉公的意思。

再說晉文公燒山後,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死諫。而晉文公發現介子推的脊梁似乎故意堵在樹洞口,洞裡有東西。請人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介子推死前殷殷叮嚀「但願主公常清明」、「勤政清明復清明」,值此清明節,緬懷先人,焉能不憶其廉潔清明的交代,這不也是清明節應該注入的時代內涵?

清明節也是個「植樹日」 清明前後,不冷不熱,時有春雨,種植樹苗成活率高。自古以來,民間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在閩南民間,人們尤喜種植相思樹,讓逝去的親人有個歸宿,讓在世的人有思念的寄託。

在重視環保綠化的今日,掃墓祭祖的同時,在先人墓前培一鍬土,到合適的地方植一棵樹,讓我們種下的樹苗生根發芽,蔓延成連接天國與人間的生命之綠,不也甚有意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