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學衡】饅頭與餕餡

林伯謙 |2010.04.01
1970觀看次
字級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一人喫一箇,莫嫌沒滋味。」這首初唐詩人王梵志的詩,非常膾炙人口,意思是說生命走向死亡是必然的,不論愛不愛吃「土饅頭」,最終人人都要嘗一個。「土饅頭」指墳墓,遂成為家喻戶曉的用語。

仔細思索此詩,頗有語病,一個土坑一具屍體,人就像餡一樣被包進土裡了,又怎麼吃呢?

宋代黃山谷對此很納悶,於是改後兩句為:「預先著酒澆,使教有滋味。」這麼一改,警世味道淡了,倒有李白「且樂生前一杯酒」的灑脫。

現代人讀這首詩仍會疑惑饅頭怎麼有餡?應說「城外土包子」才是吧!其實古代饅頭就是現在的肉包,《事物紀原》、《七修類稿》、《三國演義》諸書都記載諸葛亮用麵皮裹肉像人頭來祀神,原先叫「蠻頭」,後來才改稱「饅頭」。

包子是後起的饅頭別名。宋代王栐《燕翼詒謀錄》卷三云:「仁宗皇帝誕生之日,真宗皇帝喜甚,宰臣以下稱賀,宮中出包子以賜臣下,其中皆金珠也。」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二也說:「更外賣軟羊諸色包子。」

若是素餡菜包,宋人叫「餕餡」。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就說了一件趣事:吳僧淨端行解通脫,丞相章惇請他用膳,自己仍然吃葷。侍者誤將饅頭和餕餡錯放在兩人面前,淨端很自在的吃起來,而章惇吃到餕餡,知道弄錯了,立刻斥罵侍者,並對淨端說:「您吃到饅頭了!」淨端仔細一看,說:「果然是饅頭!我還奇怪餕餡怎麼這麼甜!」

葉氏以此論述何謂「不動心」說:「此僧真持戒者也。」淨端道解深妙,人稱「端獅子」,有《湖州吳山端禪師語錄》傳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