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台灣暢銷藥物排行出爐,前二十名中,癌症用藥首次與高血壓、高血脂等三高藥物平分秋色,各有六項擠進榜內。癌症用藥急速竄升,每年幅度達百分之二十,透露的是,如果不思從其他藥物「節流」,健保負擔勢必愈加沉重。
癌症三高新高 恐成沉重負擔

近幾年,媒體不時有「台灣每X分鐘就有一人罹癌」的報導,文明病威脅如影隨形,癌症已成民眾健康的頭號敵人。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癌症標靶藥物儼然當紅炸子雞,透過多位罹癌名人體驗,療效受到醫界肯定,帶給癌症患者一線生機。
然而,並非每名罹癌患者都有此「福分」接受高科技醫療,癌症用藥因價格昂貴,若健保有給付,相對制定嚴格規範,非具備符合條件,只有望藥興嘆,否則只有自費一途,患者經常因不堪經濟沉重負擔,被迫放棄治療,「沒病死被錢壓死」的悲劇屢見不鮮。
放寬用藥規範 減輕患者負擔
基於平等權,健保局應思考放寬癌症用藥使用規範,只要醫師診斷有必要,不論期別、不計對象一律納入,相信大家一定同意省小病的藥費用於重症治療,畢竟誰都有機會成為癌症用藥的使用者。
當然,藥商也要有社會道德,不能自恃專利藥品「孤行獨市」,就緊守高價不降,大發「重症財」。就以竄升去年用藥排行第二名的血癌用藥「基立克」為例,據中央健保局資料顯示,自九十四年一月迄今,給付價始終維持在六百二十六元,五年完全沒調降,健保局為何如此厚待?
恃專利不降價 藥商要有道德
再談高血壓用藥,連續多年蟬聯冠軍的「脈優」,去年再奪取王座,此藥早過了專利期,衛生署又核發了四十二張藥證給國內藥廠,百花齊放的市場,它猶能獨領風騷,個中玄妙,耐人尋味。
究竟「脈優」有何魅力讓國內醫師如此鍾愛?論主成分,它是老舊的「鈣離子阻斷劑」,常見的副作用是水腫,況且「脈優」已過了專利保護期,國內有多家藥廠生產,並通過BA/BE(生體可用率與生物相等性),照理療效應可和原廠抗衡,何以多家本土藥廠加總,市場占有率仍遠不如「脈優」?
是國內醫師仍存有濃厚的「原廠藥情結」,或國產藥的療效讓人不放心?若屬後者,則國內藥廠應深切檢討,數十年的經驗、同樣的原物料,竟然連「模仿」都不像,非但臉上無光,也讓國人失望,遑論進軍國際市場。
寧用1元預防 不花2元治療
再者,學名藥仍可獲得原廠藥八至九成的給付價格,相當優渥,政府扶植本土企業,用心可見一斑,藥商應將利潤用在提升品質,而非削價惡性競爭。
無論如何,癌症、三高用藥創新高,衛生署應予嚴肅看待,寧用一元做預防,也不花兩元做治療。成本概念攸關健保未來,衛教保健工作不能怠慢。
華諾(台南市/藥品行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