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垃圾食物如毒品 令人上癮

 |2010.03.30
1266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二十八日公布的研究指出,令人用藥成癮及飲食過度導致肥胖的分子路徑都是一樣的。

該篇報告的作者表示,這項研究支持科學家長久以來的揣測,也就是沉溺於快樂的感覺源自於過度刺激腦中的重要回饋機制。

美國佛羅里達州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 itute)的科學家餵食老鼠高脂肪、高卡路里的食物—培根、香腸、起司蛋糕等等—並觀察這些老鼠急劇變胖的過程。

食用垃圾食物的老鼠,牠們吃下去的熱量是正常飲食的「控制組」老鼠的兩倍。

副教授肯尼(Paul Kenny)說:「我們停止垃圾食物並嘗試讓牠們食用營養豐富的食物時,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沙拉吧選項』,牠們根本就拒吃。」

肯尼表示,這項飲食偏好改變之大,牠們足足把自己餓了兩周,才戒斷垃圾食物。期間即使科學家以電擊威脅老鼠,牠們依然持續過度飲食,這是失控行為的明顯表現。

肯尼及研究所學生強生(Paul Johnson)將研究重點放在神經元表面的接受器上。這些神經元會結合名為多巴胺的「快樂」腦部化學物質。

腦部會因為性、食物及迷幻藥帶來的愉悅體驗而釋放多巴胺。

之前的研究發現,吸食古柯鹼者,腦部會大量分泌多巴胺,同時過度刺激所謂的多巴胺二型接受器(dopamine 2 receptors,D2Rs)。

過度刺激的過程會減少D2Rs的活躍程度,讓身體調適。因此,「回饋反應」或這種讓大腦快樂的化學物質吸收程度會逐漸惡化。

這也就是為何毒癮會這麼難戒:吸食古柯鹼者會愈來愈常需要這種藥物的刺激,以避免一直進入負向的回饋狀態,換句話說,他很快就會陷入危險,從偶爾吸食變成強迫性吸毒。

研究發現,沉溺於大吃大喝的實驗老鼠,牠們的D2Rs也有類似的改變。

這些發現證實科學家的假設,也就是過度攝食這些能帶來高度快樂的食物,在腦部回饋迴路引發成癮般的神經系統適應反應,形成強迫性攝食行為。

肯尼表示,肥胖與藥物成癮的機制可能是一樣的。「肥胖可能是一種強迫性攝食行為,研發治療其他強迫症的方法,例如藥物成癮,轉過來用在治療肥胖症可能非常有用。」

這項研究尚未進行人體試驗,但去年十月在研討會上發表時,肥胖者都點頭認同這些研究結果。該篇報告刊登在《自然神經科學》期刊網路版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