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婦產科、小兒科醫師大嘆現在生意難做,並從當年醫學院的熱門科系跌入冷宮,獸醫系招生則日漸看漲,根據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統計,近五年動物醫院的數量逐年攀升,從民國九十四年的九百五十六家,到現在的一千三百五十五家,持續以一年一百家的幅度穩定增加。
寵物地位提升 醫療花費倍增
中華民國獸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郭丑哲指出,動物醫院不斷擴增,可見養寵物的市場變大了,許多人想找一個伴侶、又不想擔負養育孩子的龐大經濟壓力,逐漸移情到寵物身上,當作家人照顧,因而產生醫療的需求,尤其在大都會區特別顯著,因此動物醫院主要集中在台北縣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
開業二十一年的楊動物醫院院長、台北市獸醫師公會理事長楊靜宇回憶,初開業的前十年,那時許多人即使養貓狗,但對於醫療與疾病預防的觀念薄弱,每隻寵物的花費偏低;現在寵物在家中的地位提升了,除了飼主會要求積極的醫療,對於寵物的預防藥、預防針、健康檢查、洗澡美容也樣樣不馬虎,每隻寵物的花費是過去的五倍以上。
醫療分工愈細 動物醫院愈多
寵物接受的醫療水準可不是次等級,目前驗血、超音波、X光等儀器廣泛應用,不過要進愈高水準的設備、所需成本就愈高,郭丑哲表示,目前動物醫療漸漸演變成以多個獸醫師共同看診的醫院型態,取代單一獸醫師的診所,並自行發展出資深醫師帶領新人的臨床訓練模式;甚至建立口碑之後,也開始出現連鎖體系的動物院所。
楊靜宇認為,動物醫院型態逐漸普及有兩大原因:一是獸醫系近年來招生數是女多於男,對於許多女獸醫師來說,與自行開業比較,到院所上班較有時間兼顧家庭;另一個原因則是「動物保護法」通過後,沒有執照者不能解剖活體,因此許多獸醫系學生即使考上執照,但在校時缺乏活體開刀經驗,更需要到院所學習,成為團隊一分子。
全台有十六家院所的全國動物醫院連鎖體系執行長陳道杰表示,動物醫療的市場機制,全來自飼主的照護需求,獸醫師從原本什麼都可以看的通才訓練,現在漸漸走向分工化,以全國動物醫院來說,除了最大宗的狗市場,還依照寵物別來分科,所以設有「貓科」、「兔子科」,以兔子科為例,市場看似不大,但飼主彼此互通訊息,因此吸引了一大群隱性飼主前來。
考量飼主預算 提供醫療服務
即使是最大宗的貓、狗醫療,現在也有院所除了內、外科之別,又區分出許多專科,像台灣大學附設動物醫院就有眼科、骨科、神經科、腫瘤科等特約門診,台大動物醫院外科主任、台大獸醫系教授葉力森指出,許多尖端治療方法,逐漸引進到動物醫療中,包括脊椎、水晶體、關節等,幾乎沒有手術不能做,臨床上發現飼主願意花錢替寵物進行積極治療的比例,明顯增加。
不過動物醫療並非完全沒有極限,葉力森表示,資源分配有限、飼主預算有限,醫療進展雖然提供了飼主廣泛且多面向的選擇,不過也不是以趕上人類醫療的腳步為目標,而是如何在寵物的生命權與飼主的預算之間,取得最好的平衡點,畢竟醫療的本質,是希望提供這些動物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