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江普順揚州報導】江蘇揚州鑑真圖書館「揚州講壇」二○一○年第一場講座,二十日由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開講「我怎樣走向世界」。這也是揚州講壇自二○○八年開壇以來,大師首度應邀演說,分述童年、出家、台灣弘法,及走上世界四階段的生命經驗。

揚州市委書記王燕文致詞時表示,大師是揚州人的驕傲,數十年來在全世界設立大學、中華學校及二百餘所道場,尤其捐建鑑真圖書館成立「揚州講壇」,做到了「北有百家講壇,南有揚州講壇」的美名。大師近年來也曾應邀至各地講演,但二十日的開講,是經年行腳世界各處的他,首度回到故鄉的講說。王燕文說:「大師把中華文化帶到了全球,是怎樣走向世界的?在他認為就是三件事—『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人間社記者心成攝)
發揚揚州人的精神
「各位鄉親父老兄弟姐妹,我是揚州人」一開場,聽眾即以熱烈的掌聲擁抱大師;大師說,揚州有三把刀(編按:剃刀、菜刀、縫紉刀)聞名天下,又有唐朝鑑真大師將佛教戒律、中華文化帶到日本,被尊為「日本文化之父」,「不禁想效法古德先賢,想把揚州人的精神,盡可能帶向世界。」
大師感謝揚州如「揚子江流水」般撫育滋潤他,八十四年前,他出生在揚子江傍江都仙女廟旁的窮苦家庭,七十二年前於南京棲霞山出家,六十年前從事僧侶救護工作到了台灣,又從台灣走向世界。
自許為中華地球人
多年來,大師雲水世界各地,走到那裡,都說是「回」到那裡。過去在台灣被稱為「外省的和尚」,二十多年前回到揚州,故鄉的人說他是「台灣來的和尚」,只有自許自己做個「地球人」。同時勉勵大家要做「中華地球人」,因為現在有海水的地方,有陽光的地方,就有華人。
提及出家生活,大師舉經典的四句話告訴大家:「對自己要『不忘初心』,對社會要做『不請之友』,對朋友要『不念舊惡』,對世間要『不變隨緣』。」並以受戒經歷為例,說明他體會到老師「以無理對有理」、「以無情對有情」打罵的大慈悲,因為在「無情無理」之前能認錯、接受,再面對人間的有情有義,怎會不歡喜?勉勵大家無論讀書、做事、交友、工作、服務,乃至夫妻之間、人我相處,都要不忘初心、心甘情願,一切作「難遭難遇」想,人生就會很美好。
大師進一步說,凡是好事、善事,對國家社會有益的事,要做「不請之友」,直下承擔;「不念舊惡」是表示自己內心的清淨;對好事要有「不變」的原則,對小事則「隨緣」不執著、不計較,因為這世界是全體大眾的,不是一個人的,所以要尊重大眾。
中道理念建佛光山
提及數十年的弘法服務中,常有人問如何建佛光山?大師舉「以退為進、以眾為我、以無為有、以苦為樂」來說明。好比從台北到高雄教書、辦學、建佛光山,看似退步,卻以此建立弘法基礎,所以人生當進則進,當退則退,要過中道的生活。
他說,出家以來感謝師兄弟、大眾、同參道友的成就,別人是我的,我也是別人的,因此要「以眾為我」。也常有人問他,什麼是慈悲
?他表示:「立場調換就是慈悲,幫忙他人就是幫助自己。」弘法數十年來「以無為有」,無不是沒有,而是更多、無限、無窮、無量、無邊。大師說,他不曾擁有房子、個人的一張桌子,甚至信徒、寺院都不是他的,「只要大眾有了,我也有了」,因為「我是佛教」,僧團是四眾共有的。
最後,大師以「旅行十年級」分述世界各地的風情特點:環台灣島一周,為一年級;星馬泰的南洋風光為二年級;日韓的唐風寺院歷史久遠位列三年級;四年級為非洲,其無垠的野生動物園、高速公路平直為世界之冠;五年級是澳大利亞,人與動物、大自然融和,顯示對環保生態的重視。
六年級是美加,美國很開放、很自由,擁有美麗自然風光,各國青年嚮往去留學,商人則期待去投資、經商;歐洲是西洋文化的發源地,求精、求正、求美及偉大的奧林匹克精神都發源於此,算是七年級;俄羅斯的莫斯科紅場、冬宮、十六線道路,看見俄國的大和美為八年級;印度自古就是佛教聖地,印度人的聰明、智慧、哲學思想的建設,阿姜塔石窟、泰姬瑪哈陵、八大聖地都是朝聖者嚮往之處。尤其現代科技發展,印度人才的表現,不可小覷,故名列九年級。
和諧是中國的指標
大師以「十年級」讚譽中國,自然如桂林山水甲天下、張家界鬼斧神工,九寨溝、黃龍山光水色無以倫比;歷史如敦煌、龍門石窟的久遠,西安法門寺佛指舍利則是「特級」,為世間僅有的無價之寶。近幾年來主張「改革開放」、提倡「和諧社會」,用慈悲、和平改變了中國五千年,也成為走向未來的指標。
大師說,和諧就能長遠,和諧就能領導全世界,可以知道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但這不是少數人的事,是靠群體的力量;不是一下子的事,而是長久的發展,人人自覺從勤勞、服務、待人好,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做起,人人就都可走向世界。
與會有江蘇省宗教局局長王軍、揚州市委書記王燕文、副市長王玉新,南京棲霞山住持隆相和尚,揚州大明寺住持能修和尚等貴賓。整場座無虛席,走道也擠滿人,來自揚州等各地大學生則在台上席地而坐,共兩千餘人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