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轉之年
作者:藤井樹
出版:商周
是在什麼時候開始感覺自己已經長大了?被升學壓力壓得面色慘綠時?向暗戀好久的隔壁班女生告白,卻被發了好人卡時?突然發現自己再不能夠開心地惡作劇,必須跟所有人一樣沉默寡言,聽著「起立立正敬禮下課」的口號度過漫漫長日時?或者,在突然發現,自己竟開始思索起「生命的意義」時?我們總在不知不覺間「成長」,還記得昨天才和朋友嘻嘻哈哈著捉弄女生,今天卻突然發現自己已不再是個孩子,然後,在流轉的歲月中,經歷人事的離散、演奏愛情的悲歌、感受世間的種種無奈,末了,找到自己必須走這麼一趟的真正目的。
攝影師之眼:數位攝影的思考、設計和構圖
作者:麥可‧弗里曼
Freeman, Michael
譯者:吳光亞
出版:大家出版社
攝影時你用的是另一雙眼睛,透過取景器看到的世界,與肉眼所見會有些微妙且影響重大的差異;而攝影師在創作時,或基於自身經驗,或基於創作意圖,或基於構圖原理,也是用另一雙眼睛,觀看眼前的世界。本書透過攝影師的眼睛,讓你知道如何拍出意涵豐富、出色、具有意圖的畫面,也知道怎麼運用攝影師的眼睛,去解讀攝影作品。作者同時介紹許多攝影大師或藝術家出場(例如布列松、安瑟‧亞當斯、羅伯‧法蘭克等),帶我們一窺大師拍攝時的想法及心理狀態。
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
作者:羅布‧普瑞斯
出版:人本自然
已經修行佛法有一陣子了,為甚麼還是有這麼多問題?我們所需的靈修觀點和心理觀點,有時候似乎並不一樣,這些觀點之間如何平衡?這本書滿足了佛教徒的需要。心理治療師兼禪修老師的普瑞斯,擷取其十八年治療及多年禪修經驗,探討心理上影響我們努力「覺醒」過程的種種因素。不論追求的是心理或靈性的健康,關鍵在於接受自己的缺點。愛與慈悲心是因了解自己的弱點而生,而非因「圓滿」理想而生;智慧並不仰仗靈感而生,而是由緩慢且往往痛苦的經驗累積而成。本書從傳統的菩薩道背後的心理歷程著手,探討佛教徒的「個體化」歷程。
台灣花布──收藏台灣最美麗的情感與記憶
作者:吳清桂
出版:大塊文化
提起阿嬤的「紅花仔布」,總會讓許多人想起,小時候,家裡的床單、被套或是媽媽背著弟弟妹妹的花布上頭,一朵朵色彩鮮明豔麗的大紅花。「紅花仔布」就像春天的花蕊,曾綻放美麗的光芒,深植於台灣人心中,蘊藏在人們底層的記憶裡,伴隨著當年許多台灣人度過長夜寒冬,還有那個年代濃濃韻味的文化印記和美麗回憶。這個五、六十年來和台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花布,就是台灣的在地文化,就是台灣的精神,是台灣人共同擁有的美麗情感與記憶,所以我們將這些阿嬤ㄟ花布稱為「台灣花布」。
張愛玲譯作選
作者:張愛玲
出版:皇冠文化
張愛玲以其獨特的創作風格獲得文壇矚目,然而大家多半忽略了她在翻譯方面的才華。張愛玲的翻譯作品主要集中在一九六○年代,類型則廣涵小說、詩歌、散文、戲劇與文學評論。翻譯界的權威人士認為她的翻譯技巧與語言運用都十分有個人特色,而「譯者張愛玲」的身分無疑也影響了日後她中英文並進的創作型態,其中部分作品甚至是先以英文創作,再重新改寫成中文。所以無論是想要更深入了解張愛玲,還是研究「張式」的翻譯藝術,這本書都是絕對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