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輿論監督 不容小覷

 |2010.03.20
381觀看次
字級

大陸學界首份相關調查 聚焦反腐、房價高、就業難、食品安全…

【本報綜合報導】「兩會」剛結束,大陸網民關注的高房價等問題,全數獲得領導人善意回應。大陸學界首份針對「網路輿論監督」調查指出,網路已成為大陸輿情集散地,網民透過網路監督政府的功能不容小覷。

《中新社》報導,中國傳媒大學發布「二○○九中國網絡(網路)輿情指數年度報告」指出,當前中國網路輿情呈現出「熱點多、涉及面廣、持續性強、社會影響增大」等特點,網民把社會問題「暴露」在網路上,形成民間輿論的集散地,網路「輿論監督」對現實社會,尤其是官方施政的影響日益加大。

這份報告也指出,當前社會實情與網路輿情間的互動正形成。大量案例研究顯示:網民對重大社會事件引起網路輿情的貢獻率為百分之五十九;在百分之七十九的重大新聞事件中,網民積極評論,對媒體增加報導具有推動作用,間接引起當局重視。

例如去年發生的湖北巴東鄧玉嬌刺官案、上海「釣魚執法」(孫中界斷指)事件都是網民和媒體共同推動,促使弱勢者權益最終獲得平反。

這份中國首份權威網路輿情指數報告也披露,中國網民去年最關注的八大焦點問題依序是:反腐倡廉、房價問題、就業問題、食品安全、戶籍制度、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交通安全問題。

這份報告也分析網路論壇內容指出,「高房價」成為最受百姓關注的話題,網民普遍把房價過高的矛頭,指向中國房地產行業現狀不盡如人意,也使得高房價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費者購屋意願。

報告透過對去年網路焦點事件分析發現:對國家重大事件,中國網民與輿論態度多以正面評價為主;經濟類話題容易成網路媒體報導焦點;「反腐倡廉」訴求成為網民主要呼聲,網民在一定程度上分享反腐維權的發言權;論壇、部落格消息往往能引發轟動話題,因應網路輿情的不同態度帶來的結果也會迥異,「順應民意可緩和輿情,如果當局回應欲蓋彌彰,則較事件本身更易引爆批評。」

對於大陸網民如何看待行政執法機關的公信力?報告分析發現,媒體與民眾對政府通報中所呈現的具體案情「選擇性失明」,不予採信,這是政府公信力流失的表現,但另一方面也凸顯網路輿論監督力量有盲點。

報告也指出,經濟政策、政治議題、民生問題、腐敗等問題往往成為觸發網路輿情的導火線,但是「網路惡意炒作」和「輿論監督失控」更是值得警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