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國外ACCORD的「控制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險研究」臨床實驗結果,指出太積極控制血壓,糖尿病患未蒙其利、反而受其害,對此結論,醫師表示,控制糖尿病患的血壓,的確可預防併發症,但並非壓的愈低愈好,應該依患者情況而有調整彈性。
台大名譽教授、台灣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戴東原表示,治療糖尿病,本來就不是光以達到某個數值為準則,而是要看患者的年齡、合併症情形,而有不同的控制目標,例如比較年輕的糖尿病患者,會希望將血壓控制在一百三十
/八十毫米汞柱;不過年齡較大或是已經有合併症的糖尿患者,會稍微放鬆一百四十/九十毫米汞柱,否則用藥硬壓到標準,未必對患者有利。
戴東原指出,血壓過高是糖尿病患者引起其他合併症的危險因子,因此治療糖尿病時、也會控制血壓,不過本來就不鼓勵血壓愈低愈好。
此外,有些糖尿病患罹病久了,只不過是久坐後起身,就因為突然改變姿勢的「姿勢性低血壓」,可能導致跌倒等意外,這都應注意。
台北榮總新陳代謝科醫師蔡世澤表示,研究顯示這些十年以上的糖尿患者,不少人已經有心血管疾病或合併症,這時才亡羊補牢想把血壓控制到一百二十/七十五毫米汞柱,其實效益不高,可見治療上仍應因人而異。
署立雙和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謝安慈表示,此研究單位以前也曾發表「太嚴格控制血糖反而容易有負面效應」,這次論及血壓控制太低有風險,他認為都是提醒過猶不及,其實臨床上本來就不會刻意要將血壓控制到超低,因此患者不需要太恐慌,也別因此自行停藥,以免造成其他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