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10年 BOT大體檢

高堂堯 |2010.03.14
1268觀看次
字級

立意良好卻人謀不臧 應建立明確規範 重振民眾信心
 
【記者高堂堯專題報導】台灣在兩千年由立法院通過《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條例》後,「BOT」三個英文字母便開始充斥在國人的生活中:上至重大的國家或地區交通設施、公共活動空間建築,下至汙水下水道工程,甚至大學學生宿舍,都廣泛採用政府單位與民間業者合作的BOT(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進行。

十年的時間,足可讓呱呱墜地的小嬰兒長成活潑健康的男童,但台灣BOT制度一路走來卻是灰頭土臉,諸多建案以失敗收場;去年尤為嚴重,全世界最大規模的BOT案台灣高鐵瀕臨破產、政府被迫收回經營權,高雄捷運幾淪為「蚊子地鐵」、虧損累累,連還沒孵出的台北大巨蛋也遭監察院糾正喊停。

不知不覺,「山也BOT、海也BOT、甚麼都BOT」竟成為揶揄的笑話,人人投以負面的眼光;但在振興經濟的大旗下,行政院長吳敦義和主管機關工程委員會,年初仍宣示明後兩年將向國內外釋出總值兩千億的BOT商機,因此BOT模式的執行和成效,仍須受持續關注。

BOT歷史悠久 著重公私合作

「BOT模式在台灣已經被嚴重扭曲和汙名化了。」本身從事建築師工作的荒野保護協會志工劉憲宗解釋,BOT源於英國政府在一九八八年提出的PPP(partnership of public and private)概念,意思是公私部門合作,由政府提案引入民間資金與效率,協助推動公共建設。

「假設政府預算原來只有一百元,可執行兩個五十元建設工程,但藉由BOT引入五百元的民間資金後,就可以作十個。」劉憲宗說,這種模式能讓政府及早完成更多的公共與基礎建設,也能讓人民提前享受便利措施、提升生活品質,在先進國家也行之多年、運轉順暢,如英法海底隧道就是一例。

引入民間資金不代表政府完全不用出資,「這是一般民眾對BOT最大的誤解。」劉憲宗指出,政府引入民間資金進行公共建設,形同借錢,當然也要還錢,償還方式是把營運權交給民間業者一段時間、回收報酬,等期滿時民間連同所興建的設施與土地再移交給政府,這才是BOT理想的完整運作過程。

對投資報酬率明顯較高的公共建設,民間業者趨之若鶩,但若是汙水下水道之類的工程,政府還是要編列預算、妥善規畫輔導,才能吸引民間業者投入,「這類公共設施,反而是政府應該花心思去規畫籌備的,而不能把焦點都擺在大規模的公共建案。」劉憲宗表示。

台灣BOT遭曲解 損及公共利益

BOT立意在於調和公共利益和民間營利,達成政府、業者和人民三贏的效果,但現在多被誤解為財團綁架政府、「圈地圍海」以圖利的惡質商業手段,也使一般民眾看到BOT就反胃。

「『政府零出資』的誤會是原因之一。」劉憲宗指出,BOT的本質是合作,政府在吸納民間力量投入之前,就要先提出具體藍圖、從旁協助業者進行工程,若未來民間營運不善時,也要出面收回經營權、讓公共建設繼續運轉,這都是政府必須負擔的成本;一般人對這點認識並不足,才會在政府提前接手經營時,遭致輿論嚴詞抨擊。

建設和投資沒有精準規畫考量則是其二,「高鐵最初就是高估了回收效益,才會因後來景氣不振,導致無法收拾的財務危機。」劉憲宗認為,景氣因素無法掌握,人謀不臧則造成更嚴重的負面影響。

如台北市政府草率通過的交九轉運站案,交通設施部分僅占百分之十五,品質也欠佳,其餘都成了「非公共設施」,大失BOT的根本精神,「難道未來要政府幫民眾開那些電影院和百貨公司嗎?」

重大BOT案連連出問題,連帶影響到其他建案的審議和執行;「北投纜車、七星潭園區等促進地方觀光事業發展的BOT案,也因民眾和環保團體的誤解,成為眾矢之的。」劉憲宗說,未來如何「撥亂反正」,還BOT個清白並重建公眾的信心,是政府的當務之急。

明確遊戲規則 尚待檢討建立

劉憲宗曾任台北市都市計畫審議委員,協助市府查核BOT案內容,但他直指負責的只是末端工作,「主要還是BOT徵審委員會先做決定。」可見即使民間招標過程公開,但後續把關機制鬆散,加上合約被視做商業行為、內容無法透明化地受公評,讓民眾掀開頭蓋才知建案是美嬌娘還是豬八戒,也是BOT案常常出問題的原因。

劉憲宗認為,業者在商言商無可厚非,但各級政府不能「為BOT而BOT」、賽馬式地把BOT案當成政績,或促進經濟發展的萬靈丹,決標後的官民協商、合約審定簽核過程也應檢討,制定更明確的遊戲規則;一般民眾也應了解BOT的真正意涵,以及BOT模式帶來的正面助益。

山能BOT、海當然也能BOT,只要能兼顧、調和社會公共利益和民間開發利益,就能讓BOT真正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