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南訊】大腸直腸癌已成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大量紅肉攝取、肥胖、菸、酒等,都是危險因子,莫名其妙的腹痛及腹脹,要小心大腸癌找上門。目前多數靠糞便潛血進行篩檢,成大胃腸肝膽科醫師邱彥程提醒民眾,採檢時須採連續二到三次糞便,才能提高篩檢的正確率。
邱彥程指出,大腸鏡是最直接觀察大腸黏膜病變的最佳武器,只是檢查前的飲食調整、禁食、清腸等,都讓受檢者很難過,但鎮靜、麻醉藥物的發展及使用,讓不適症狀得到很大的改善。以糞便潛血篩檢大腸直腸癌,篩檢出的患者只有約三分之一屬於初期患者,其他則為末期,主要是初期的滲血量可能不多,容易被忽略。
他表示,糞便潛血的檢測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傳統化學方法,二是新式免疫化學法,前者只要是血液都檢出,如果受檢者食用含血類食物,檢驗容易出現偽陽性,此外,服用阿司匹靈、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維他命C等,也都可能影響檢驗結果。
而新式免疫化學法是利用抗體偵測人血紅素的球蛋白,準確度相對提高許多,目前國民健康局已在推廣新的檢測法,未來有可能逐漸取代舊法。
邱彥程建議民眾每年或每兩年檢驗糞便潛血反應,五十歲以上又無異狀者,可以五年接受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或每十年接受大腸鏡檢查,或每五年接受雙重對比鋇劑大腸攝影,可即早檢出。但對高風險族群來說,須隨著風險高低不同,調整檢查追蹤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