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放榜後,得到滿分七十級的學生比著勝利的手勢展臂高呼,其中有表妹的獨子,只知道這小子鎮日埋首書堆,竟不知厲害到居然讀成當今的狀元。
愛讀書多半來自天性,無需大人孟母三遷。大哥在中壢念完初中,帶著蘿蔔乾配白米飯的便當非到台北參加聯考,考上得寄住爸爸朋友家的鐵皮屋也甘之如飴。舊時代的書呆子真的認定「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股堅定意志感染到弟妹,兩個哥哥也非台大不念。(卡布/攝影)
眷村的老家因此被稱為「狀元之家」,村子的頑皮少年多數疾步走過,好像稍慢了一點會被拉進去K書。如今回頭看來,從書中打造出來的黃金屋,也不過只是單薄的一張博士文憑,三個哥哥學成後都做了一輩子教書匠,換來一生安定與一點身分,卻少了與大社會舉頭並進的變化。
時光若能回頭,狀元哥哥可能還是會選擇讀書報國這條路,對天分高的人,讀書不苦反樂,也因方法正確而能事半功倍,優良血統傳到下一代,他們的孩子對任何大小考也輕鬆應戰,不但從不跟補習班打交道,還有足夠的學問幫助其他同學解惑。
經過這麼幾十年,新舊世代雖已交替,會讀書的孩子還是最能帶給父母榮耀,是父母心中最大的驕傲,孩子念名校,功課超級棒,一提起來就揚眉吐氣,彷彿一生辛勞都因此有了回報。
光陰往前流轉,社會的價值觀卻恆定不移。拿起今年學測狀元大合照來端詳,在他們青春又聰慧的臉上看到台灣未來主人翁的優秀!我驕傲得想哭,「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思維,從老祖宗傳到我身上,不也根深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