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過敏與食物接觸量、體內腸壁黏膜穿透性、食物烹調方式有關,台北榮總兒童胃腸科主任吳子聰表示,不是每次過敏反應都會一樣,有時候可能反應不如之前嚴重、也可能突然產生急性的過敏性休克。統計顯示,只要有一次食物過敏,七成七還會再發生。
國內由於就醫方便,民眾一旦出現過敏症狀都會就醫,不過只能就症狀治療,吳子聰建議,如果曾經對某種食物有過敏反應,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避免食用;然而不少人有不適症狀時,不見得立刻聯想到與食物有關,或是沒有留下食物證據,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任黃立心建議,民眾可以嘗試寫「飲食日記」,一方面幫助自己找出可能有過敏原的食物,另一方面也可檢視吃得是否均衡、多元。
預防過敏需要及早做起嗎?黃立心表示,過敏體質雖然與遺傳有關,不過懷孕時期營養均衡更重要,不需要做過多預防而這不吃、那不吃,只需要避免食用已知會引起自己過敏,或為家族中很明確過敏原的食物。
出生之後的嬰兒最好哺育母乳,因為母乳中有抗過敏的物質,約莫六個月大之後開始添加副食品,黃立心表示,選擇品項時,從最低過敏原的食物開始添加,一般會先添加米類、麥類,麵食會建議稍微晚一點;七個多月可以添加蛋白質;以豆類等植物性蛋白質優先,再來是肉泥、蛋黃等動物性蛋白質,一歲左右再吃全蛋。
黃立心表示,臨床上,兩歲以前的幼兒,五成的食物過敏原是來自蛋白跟牛奶,如果孩子出生就有異位性皮膚炎的過敏體質,若無法持續餵母乳,可以選購部分水解蛋白配方的奶粉,讓蛋白的單位變小,避免免疫系統產生反應。
不過,吳子聰提醒,這不是絕對有效的作法,因為牛奶當中含有十八至二十種可引起過敏的蛋白,如酪蛋白、β-乳球蛋白等,即使經過水解,產生的小單位胜←類仍可以成為過敏原,這也解釋了有些病例進行皮膚試驗時,雖然無反應,實際上卻肯定有牛奶過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