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力銀行公布就業調查報告,指出去年碩士起薪約三萬九千元,較前年衰退百分之九點四九,大學畢業生平均月薪約兩萬七千元,也衰退五點九三。
關於高學歷社會新鮮人起薪不斷下滑的解釋有很多,如廣開高等教育之門,學歷貶值,供給遠大於需求,加上部分大學生、碩士程度下滑,薪資自然被壓低;另外,大環境不景氣,產業外移或規模縮小,替代產業及產業升級遲遲沒動作等,都使高學歷勞動力想要賺高薪,遠比過去困難。
究竟台灣未來是否需要如此多的高學歷的「人才」,是值得探討的問題,但政府當初在廣開高教之門時,並沒有思考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及市場實際供需變化,強要製造大量台灣不需要的高學歷人才,惡果已然浮現。
高教人才供過於求,短時間內難以改變,如果政府無法找出對策降低失業率,又無法積極輔導新興產業,或進行產業轉型,高教還是會持續生產更多找不到好工作的高學歷人才,長此以往,很可能發生劣幣驅逐良幣效應,引發高學歷人才集體出走潮。
其實,這種楚材晉用的狀況已很明顯,近來新加坡、中國、香港頻頻對台灣的資優學生招手,祭出優渥的獎學金及移民條件,鼓勵台灣人才外移,就有不少台灣學子決定畢業後到這些國家深造,甚至工作,如果加上有不少留學歐美日等國的學生,畢業後滯留就業不歸,人才外流更嚴重。
政府必須正視勞動結構轉變問題,創造能吸納人才的產業,否則未來高學歷起薪會不斷下滑,並要設法給人民願景,不然除了已出走的人才,留在國內的有能力的人,也會選擇出走,留下來的只剩次級人才。
任群宇(北縣新店/金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