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曙綜合報導】中國廣東省廣州博物館,三日起舉辦「多彩新疆—古道遺珍」專題展,近百件展品從語言文化、宗教信仰、經濟生活等方面,呈現多彩、多元的古代絲綢之路新疆。
其中,備受矚目的展品是,一九七五年焉耆縣錫克沁佛寺遺址出土的焉耆文《彌勒會見記》劇本,是唐代遺物,共發現四十四頁,皆兩面書寫焉耆語(用婆羅米文拼寫)。此劇本是焉耆佛教大師聖月(Aryacandra)由印度梵文改編成焉耆語的一部大型分幕劇,是中國最早劇本。
該劇本敘述一百二十歲的婆羅門波婆離(Bodhar),受天神託夢啟示,想去拜謁釋迦牟尼佛,但因年邁不能親身前往,故派其弟子彌勒等十六人代表拜謁致敬。而彌勒同樣也受天神託夢啟示,欣然應允。波婆離告訴彌勒等,如來身上有三十二大人相,看到這些相,就是如來,可提問考驗他。彌勒在佛身上果然看到三十二相。這個故事,記載在漢譯《賢愚經》卷二十《波婆離品》。
另外,展品還有吐蕃文木簡、龜茲文木簡、《嚴苟仁租葡萄園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