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 不因藝術呈現改變

王瑞陽(台北市/文史工作者) |2010.02.09
541觀看次
字級

電影場景吸引影迷朝聖,常能帶動觀光人潮,在台北市萬華拍攝的「艋舺」,創下台灣電影首日票房最高紀錄,帶動艋舺地區人潮,主場景「剝皮寮」、龍山寺、清水祖師廟、華西街、廣州街、康定路等,近日屢見慕名造訪的遊客、影迷。

相對於此,「艋舺」去年底發表二十秒預告片時,卻因劇情描述黑道、色情,引起當地里長反彈,認為電影「片面報導」,負面醜化萬華地區,對社區發展沒有幫助。

由「艋舺」一片,到遊客、影迷造訪場景,可發現幾個問題值得深思。

首先,當初只憑二十秒的預告片,里長們就反彈,顯然過於片面、「衝動」,理性的作法應是,在上映後看完整劇,才會有比較完整的概念,若有問題再來討論不遲。

第二,對藝術的呈現應該給予發揮空間,寫實沒有不好。台灣早期的電影對「負面報導」常缺乏包容心,譬如描寫政府黑暗面、警察貪汙的電影,會被認為有損政府、警察形象而禁演,或要求修改劇本。

但看看香港或好萊塢電影,多的是這類題材,有人因此瞧不起美國政府、警察嗎?同樣的,很多電影也呈現紐約哈林區的落後、殘破、黑道,又有誰抗議了?假使抗議,哈林區就會變好嗎?

艋舺是台北早期發展的起點,後來因多種因素而沉寂,甚至成為犯罪較多的地區,這是事實,不會因藝術的呈現而有改變,但艋舺保留完好的民俗、文化,如今依舊充滿了動人的魅力,這也是事實。

電影呈現多種事實,觀眾自有評價,這是藝術可貴之處,艋舺里長們實在不必多慮。

王瑞陽(台北市/文史工作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