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教授日前在全國大學校長會議演說時,又提到孩子要教的話題,讓不少校長認同,也照例又引發各界討論。
我贊成孩子應該要教,放任不教,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模樣?只是,重點在怎麼教?如果是洪蘭教授堅持推動的教育方法,恐怕就很有問題了。
某周刊之前專訪洪蘭教授,從文章中可發現,她不但律己甚嚴、生活規律、工作成果傑出,也用同樣標準要求自己的研究助理;然而,並非人人都是洪蘭,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想成為洪蘭,洪蘭教授的論點是把孩子當做一張白紙,根據自己既有的道德價值觀,直接甚至是威權式的上對下式灌輸。
教育早已過了由上位者對下位者的道德灌輸時代,今天強調的是引導學習,幫助孩子學習獨立思考與尋找答案的方法,而不是由上位者決定什麼是好、什麼是答案,然而,從洪蘭教授屢次發言內容來看,不難發現有特定價值判斷的堅持,並以此為最好的強勢態度。
「教育」在中文裡是一個威權式、上對下傳遞知識及思想的字眼,記得大學時代來自美國的神父教授告訴我們,他上課從來不教學生知識或內容,而是透過問答與思辨過程,引導學生得出答案。這套教學方法存在超過兩千年了,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每天在大馬路,透過辯論詰問幫助人們釐清想法、找出答案,而這套學習的方法,更適合未來社會所需人才,也更能因材施教,依學生性格培育出不同的人才。
此外,洪蘭教授也擔心孩子出了學校沒人教,我卻想,孩子在學校受的是什麼教育,為什麼出了學校還需要有人教?是學校教得不夠,還是學校教育不是學生需要的?
所以,堅持上對下灌輸式填鴨式的標準化教育,而學生真正需要的道德判斷、兩性相處、投資理財、生活教育等,不但學校沒有教,家裡也不教,孩子根本沒地方學他們需要的東西。
未來的社會不需要只會死知識,或只會聽老師說話的好學生,如果無法認清事實,採用真正對孩子好的學習方法來教育,恐怕台灣就算將來有很多人受了「教育」,還是沒有競爭力。